此外,学校的10余间智慧功能教室构成了“沉浸式”科技学习场域,每周近千人次学生在此开展课程学习与项目实践,硬件资源真正转化为“育人效能”。科学教师秦娜认为,这一举措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以前讲《种子的传播》,学生只能观察有限实物,现在用AR技术,椰子漂流、蒲公英飞散的动态过程一目了然,课堂参与度提升80%。
三、让科技成为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科创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学会用科技思维解决真实问题。山师附小通过教学模式创新、数字技术学科渗透与跨学科项目实践,让科技成为打通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学校打造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课前先行探索—课中协作研讨—课后拓展巩固”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
课前,教师通过智慧平台发布导学任务,引导学生在线自主探索,再由系统自动收集预习数据,方便教师据此调整课堂重难点;课中,线下小组研讨结合AR、智能白板等工具解决开放性问题;课后,个性化拓展任务让学习持续进行,AI系统可以从“创新性”“实用性”维度给予学生反馈。
数学教师李玲玲感慨:“当学生用除法解决小车滑行实验数据时,他们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比单纯做题深刻得多。”这种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探究”,学科思维与科技能力同步提升。
与此同时,学校设计打破学科壁垒的“科技+”项目,让学生意识到科技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如“近视防控”项目中,学生用数学统计分析视力数据,用科学知识探究近视成因,用编程制作“超声波近视警示器”,实现“数据—原理—应用”的闭环……“当学生为语音助手添加‘故事讲述’功能时,他们既练习了编程,又巩固了语文表达,这种融合是未来人才的核心能力。”信息科技教师宋雅琳说。
学校通过组建信息化应用专家库、开展主题培训、组成信息化创新应用教研团队等方式,为科创教育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也让学校科技教育结出了丰硕果实。近五年,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斩获国际及国家级奖项400余人次,连续八年荣获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奖人数居全省小学组首位;学校“三阶段双线混合式教学模式”入选“济南市智慧教育应用典型案例”。
山师附小的实践证明,当课程兼顾普惠与个性,当场域打破虚实边界,当教学连接知识与生活,科技就会从“遥不可及的概念”变成“滋养成长的土壤”。在这里,学生们学会的不仅是编程代码、机械原理,更是“遇到问题先思考‘怎么解决’”的思维方式——这种扎根日常的创新意识,或许才是科技教育最珍贵的果实。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