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为山东科技大学70余载的办学历史划定一个重要的时间坐标,2004年,必定是镌刻在其发展里程碑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年,山东科技大学主体搬迁至青岛,正式形成泰安、济南、青岛三地协同办学的格局,也由此开启了与青岛这座开放之城的深厚渊源。
作为深耕能源领域的老牌煤炭高校,山东科技大学历经多次合校、搬迁与拆分,一路披荆斩棘中,成长为一所历史底蕴深厚、工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创新实力强劲的省属高水平大学。
2020年,山东科技大学被确定为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被确定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A类潜力学科建设高校。
在全新的历史坐标下,山东科技大学如何更好发挥学校在矿业、安全等领域的学科底蕴和优势?
如何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实现突破性进展?
又将如何带领学校讲好服务“国之大者”的故事?
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君松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君松
01推动安全学科进入国家“一流”
在采访中,王君松不止一次强调,山东科技大学的传统是守正创新、返本开新,而这个“本”就是煤。
“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特色高校,倘若不锚定能源领域、不深耕行业特色、不擦亮学科底色,盲目向综合类大学同质化靠拢,放弃‘强特扩优’的发展路径,很快就会失去核心竞争力。”
山东科技大学校园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山东科技大学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一黑一蓝”发展格局——
“黑”是深耕煤炭能源领域的传统底色,彰显着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学科根基;
“蓝”则指向蓝色科技革命的时代浪潮,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新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学校基于传统能源学科的深厚积淀,开拓以储能技术、海洋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为突破点的蓝色创新疆域。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山东科技大学为自己的未来擘画了一幅清晰蓝图:
到2030年,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到2035年,基本建成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引领的一流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到2050年,全面建成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1至2个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从时间轴来看,山东科技大学近年来的“小目标”,便是推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
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