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我们想改变学校的‘双非’面貌,全力冲刺一流学科建设。同时,在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后,进一步推动一流学科群的扩容升级。”
王君松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山东科技大学将发挥学科建设引领和支撑作用,实施“学科筑峰攻坚工程”。
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以有组织学科建设带动教学、科研、人才一体化跃迁。
另一方面,建强“安全引领、行业特色、信息支撑”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加强“安全+”“+安全”学科集群建设,着力解决职业健康安全防护、深地资源安全开采、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保障、深海资源安全开发、应急救援装备创研等重大技术难题。
“同时,积极促进‘空、天、地、海’多学科交叉融合,全力建设露天煤矿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攻克国家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科学难题的综合实验场,为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产出提供平台保障。”王君松说。
02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的贡献度
高校是区域发展的智慧引擎和创新源泉。
今年,山东科技大学一项跨学科、跨专业合作的课题“煤矿粉尘防治基础理论与预警技术及装备”已顺利完成,它由5个学科方向组成的专家团队集智攻关。团队研发的“呼吸性粉尘智能传感监测”技术,解决了煤矿职工的职业健康防护难题。
像这样的成果转化案例,在山东科技大学还有很多。学校厚植安全学科优势,主动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产业发展,有组织开展科研协同攻关,产出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学校自主研制的“嵙海”系列无人船三赴南极科考
“不抓学术、不抓有组织科研,一所大学很快就会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被淘汰。”王君松表示,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实施学术兴校战略,推进有组织科研,将工科为主体的科技优势,系统转换为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与提升地方服务能级的动力和支撑。
数据显示,2024年,学校科研经费合同额达7.6亿元,到账经费4.8亿元,位居省属高校前列。“但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三年,学校力争将科研经费规模提升至10亿元量级。”
“服务山东、服务青岛”始终是镌刻在山东科技大学发展坐标上的核心关键词。
“回溯当年,青岛以极具诚意的政策举措吸纳山东科技大学落地,而今学校已形成雄厚的人才矩阵——拥有4位两院院士,引进多位发达国家院士,多次荣获‘山东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这正是长期扎根青岛所积累的区位优势与发展红利的集中体现。”
王君松告诉记者,自落户青岛以来,学校始终秉持“深耕青岛、服务青岛”的发展理念——“从推出首版《服务青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到当前正在推进的2.0版本,我们始终紧扣青岛产业发展脉搏,精准锚定学校在新能源、海洋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服务坐标,持续挖掘校地协同的创新增长点。”
学校岩土地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助力青岛地铁6号线建设
“在当下学科交叉、科教产教协同等发展浪潮中,山科必须走融合发展之路。”
在王君松看来,在人工智能与多领域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山东科技大学还创新性地推进融合发展战略。
“我们首先聚焦校内学科交叉融合,打破过去楼宇间的物理隔阂。比如,以前土建学科和采矿学科教师往来较少、缺乏交流,如今我们开通校内通道,定期举办学科交叉论坛,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充分了解彼此的研究方向,探寻交叉创新点。”
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