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科大还持续深化与山东能源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校内创新推行“揭榜挂帅”机制,针对企业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与攻关难题,由学校面向校内科研团队发布“技术榜单”,以市场化招标模式集聚创新资源,推动解决企业“卡脖子”的实际问题。
03培养造就更多“真题真做”的青年人才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国家培育创新人才的重任。
“建校以来,学校仅安全相关学科就孕育出6位两院院士、300余位行业领军人物,更是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杰出代表100余名。”
王君松不无骄傲地说:“在山东能源集团,其20万员工中有1万人是山科校友,高管团队里三分之一是我校本科毕业生,这些数据正是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但说实话,眼下学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上还有块‘硬骨头’要啃——引育顶尖战略科学家和青年院士这类‘顶尖人才’。”王君松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几分紧迫感。
他坦言,高楼易起,大师难求。大学之大在于汇聚大学者、研究大学问、培养“大写的人”。为此学校正搭建“山海英才”体系,把人才按照“高、中、低”“老、中、青”排兵布阵,构建近悦远来、近悦远慕的人才体系。
以一流学科规划当“指挥棒”,既撒网引进顶尖人才,也给青年教师“搭梯子”。
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不断推进顶尖人才引育,强化领军人才攻坚,做好青年人才扩容,加速形成人才集聚雁阵格局。重点造就学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国家级顶尖人才引育新突破。
陈绍杰教授指导团队实验
同时,健全教师发展组织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职称评聘、岗位考核机制,加大教师培养培训、挂职锻炼力度。深化教师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建立差异化评价机制,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大学有两股奔腾的“活水”,学生似灵动活泼的溪流,教师如深沉宽广的江河,二者交织,汇聚成大学教育的滔滔浪潮。
在锻造一流教师队伍的同时,更要构建起层次分明、协同共进的高水平人才发展体系。
“在本科教育方面,我们将坚持以本为本,不断加大一流专业、认证专业等高水平专业建设力度,加快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行动,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与技能。”
“同时,深化科产教协同育人,提升实习实践教育质量,推进科研反哺教学,构建多主体协同、多学科融合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山科模式。”
胡相明教授带领参观全国重点实验室
王君松表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将提高重点产业和急需紧缺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比重,健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同时,构建新型导学关系,建强导师队伍。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实施千项优质成果扶植计划,打造以“工程师小队”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品牌,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真题真做”的新时代“新质研究生”。
“此外,我们还将依托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目前,我们已有外籍教师、国际留学生超过4400人,在省属高校中国际化办学程度稳居首位。下一步我们还将大幅提升学生国(境)外交流、深造比例,让山科的学生带着‘世界眼光’闯天下。”王君松说。
(来源:青报观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