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教学及创作主题展
为积极应对上述转型,我们将顶层思考落实为了一系列扎实的具体行动,同样围绕三个定位展开:
行动之一: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将“使命”落于具体实践。
我们将服务国家作为提升设计教学、科研和实践生态的核心驱动力。学院深度主持并参与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标识,以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视觉景观等一系列新时代国家形象设计和传播使命。这些重大实践成果不仅显著提升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将前沿课题带回课堂,实现了“教学—科研—实践”的彼此补益。
行动之二:以构建跨文化平台为路径,主动塑造“主体”话语。
我们坚持设计视角下的文明互鉴,积极利用ICoD(国际设计联合会)、CUMULUS(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等国际设计教育平台,并主导举办“未未来”全球设计教育大会、“基于个案的设计研究”等专题研讨会。通过这些高规格的国际国内互动,旨在建立“设计的中国立场”,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国际设计思想的主动发声者和贡献者。
行动之三: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系统性提升“质量”标准。
我们在两轮“双一流”建设周期中,系统性地优化了内部体系。在学科建设上,确立“六大学科类型融合交叉+六位一体模型建构”的思想方法;在专业设置上巩固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艺术与科技、时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摄影传统优势专业,并培育出行创新设计、社会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服务设计、创新工程设计、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设计、系统设计、艺术治疗等新兴方向及工业设计(工科)、艺术设计学两个新专业;在教育教学上,坚持“以本为本”,在新近人才培养方案中,着重加强了基础通识、认知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构建能够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