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烟台非遗传承发展做对了什么?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3-03-07 18:54:48

三月的烟台所城里,青砖黛瓦,春意盎然。

一座四合院里,烟台传统烙画技艺传承人陈亮一边在宣纸上用电烙笔描绘一只兔子的毛发,一边和游客介绍烙画的特点。精湛的技艺引来游客阵阵赞叹。

烟台传统烙画传承人陈亮

这座四合院既是一个景点,也是陈亮的非遗工坊。他在这里绘制作品,也传授技艺,向游客们讲述烟台传统烙画的由来与传承。像这样的非遗工坊,目前在所城里共有17个。烟台剪纸、螳螂拳、八仙葫芦、烟台绒绣……不同门类、多姿多彩的非遗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这是所城里与非遗项目的一次深度“握手”。将老城改造与非遗资源有机融合,2022年下半年,烟台市首批邀请17个易于传播互动的非遗项目入驻所城里,培育一批新业态,打造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街区。游客徜徉街巷,既能欣赏美景,又能品味烟台味道。

一座所城里,半部烟台史。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所城里,记录着烟台的发展与变迁,蕴藏着无数老烟台故事。如今,众多非遗工坊的入驻,让这里有了更多可以讲的故事。推开一扇“古窗”,发现一件“新事”,到所城里看烟台非遗,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新选择。

非遗之“气”:

接地气的文化更聚人气

烟台剪纸传承人梁巧艳

走进位于时彦街的烟台剪纸馆,迎面而来的是影壁上的一幅拓印剪纸作品。这件作品取材自京剧人物造型,结合以剪纸手法,意态鲜活、栩栩如生。“我希望游客一进门,就能领略到国家级非遗项目烟台剪纸的魅力。”烟台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梁巧艳表示。

烟台剪纸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怎么把烟台剪纸的故事讲出新意,去年9月入驻所城里以来,梁巧艳就一直在琢磨。结合所城里的历史背景,她创作了《烟台十二景》《锁麟囊》等一批融合烟台古建筑、烟台传说的剪纸作品,并亲自担当讲解员,为游客讲解烟台剪纸的历史与传承。“烟台剪纸是一项很接地气的非遗项目,我们也希望打造一个接地气的非遗工坊,让游客市民和游客可以沉浸式地了解烟台剪纸,爱上烟台剪纸。”

泥塑

同样接地气的还有泥塑。

进驻所城里后,烟台泥塑代表性传承人陈玉录更忙碌了。除了创作作品、教授徒弟,他开始系列性组织研学、整理资料,挤出时间做非遗的传播。

“每到周末,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过来体验传统文化,也有不少艺术工作者来这里相互学习,相互切磋。我们能感受到,烟台泥塑越来越受欢迎了。”陈玉录表示。

以接地气来聚人气,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这正是烟台文旅部门打造所城里非遗街区的初衷。

非遗传承人开展展演展示、授徒传艺等传承实践活动,需要在一定空间内展开。但目前不少传承人缺少相对固定的场所或场所位置较为偏僻,导致受众群体难以进一步扩大。

为解决这个难题,2022年5月,烟台出台《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免费提供场地”。

烟台市在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所城里景区里,由政府出资,选定了十余套四合院,遴选有价值的项目免费入驻,激发传承人传习热情,促进项目普及和传播。所城里非遗特色街区应运而生。

为相对全面展示烟台特色,烟台文旅部门在综合考虑项目类别、观赏性、体验性的基础上,首批遴选了烟台剪纸、烟台绒绣、螳螂拳、莱州毛笔等极具烟台特色并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项目,打造非遗特色街区,拓展非遗产品销售渠道,为传承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市民和游客带来差异化的体验。

“烟台不仅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我看到了美景,也从这些非遗项目中领略到烟台文化的魅力。”市民于璐表示。

非遗之“棋”:

发展是最好的传承

在所城里非遗街区里,螳螂拳非遗传习馆可能是最热闹的一个。学员集中训练时,英姿飒爽的身影常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学员的拳脚声、呐喊声、传承人的喊号声合在一起,能传遍整个街区。

螳螂拳非遗传承人于永波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螳螂拳传承至今有近300年的历史,以刚柔相济、长短兼备著称。作为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于永波爱练拳更爱教拳,多年来,他通过公益讲座、进学校进社区等多种形式展示、传授螳螂拳。去年受邀进驻所城里后,于永波便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新的传习基地,开门授徒,目前这个传习基地已经有了2000多名学员。

“每周都有数场学拳活动,周末人更多,年龄上既有中小学生也有三四十岁的学员。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学习螳螂拳,把螳螂拳更好地发扬传播下去。”于永波表示。

在烟台非遗发展这篇文章里,“传承”这两个字力透纸背。

某种程度上,非遗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要获得发展之“实”,就需要把握变化之“势”。在非遗项目挖掘与保护力度逐步加大的当下,如何顺势而为,实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扬?

近年来,烟台聚焦非遗项目的本体保护与活态传承,以传承促发展,以发展反哺传承,谋划了融合发展的“一盘棋”。

谋基础——健全非遗名录体系,做好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制定“服务非遗专员制度”等激励措施,为非遗传承人排忧解难;

谋联动——建立“中心+基地+传承人”的传承结构,以市非遗文化馆为中心,打造一批非遗展示和传习场所,辐射带动全市非遗传承人;

谋导向——瞄准市场需求与风向,以产业化思维推动非遗项目保护与发展,打造区域非遗品牌……

所城里非遗街区的打造正是这局棋中的一手。一子落,满盘皆活。

从邀请众多非遗工坊入驻到搭建沉浸式体验空间,从开展研学游学活动到举行民俗活动节庆,所城里非遗街区一方面以非遗吸引游客,发挥文化磁极效应,一方面以旅游涵养非遗,推动非遗项目实现从存活到繁荣的跃迁。

胶东手作香所用的原料

当烟台的剪纸上游动着来自泰国的金枪鱼,福建的茶室里飘荡着来自烟台的手作香,非遗传承的诗篇写在所城里,写在山东手造馆,也写在全国各地的展会里。文脉在兹,传承不绝。

对烟台而言,非遗街区的打造绝不是非遗项目的简单聚集,而是文、商、旅的有机融合。“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以现代方式讲好传统故事,推动非遗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学祥表示。

于关键处落笔,彼此相连成势,通过打造非遗街区,烟台助力众多非遗项目实现了技艺的传承与推广,也让城市跳出了千城一面的窠臼,让城市因鲜明而彰显个性,因文化而别具韵味。

非遗之“期”:

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到所城里购买一幅剪纸,亲手制作一条扎染围巾,看看一个破碎的瓷盘怎么通过锔瓷技艺展现新颜……走出深巷,非遗正在以更加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非遗传承人也随着发展转变思维、开放心态,在循古法、守正道的基础上,拥抱新渠道、新平台、新市场。

八仙葫芦传承人宋玉良

去年进驻所城里后,八仙葫芦传承人宋玉良就开始研究直播带货的事儿。年过50的宋玉良在直播间里用年轻人熟悉的话语介绍着八仙葫芦:“家人们,这是我们烟台的八仙葫芦,一项优秀的非遗技艺。葫芦代表着福禄……”尽管刚起步,粉丝量不是太大,但宋玉良清楚感受到“这条道可行”。

实践证明,非遗是一项活态的技艺,需要更鲜活的传承与展示方式。与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既是形势使然,也是非遗的自觉追求。

依托所城里非遗街区,烟台对这些聚集起来的非遗项目做了更深层次的规划:既注重传承民俗技艺的工匠精神,又充分考虑主流消费群体的需求,鼓励非遗与文创、手造产业相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更生动、更丰富的平台进行展示。

“非遗要传承发展,一定重视活化利用,推出有时代感的产品,与生活更好地进行融合,活起来才能火起来。”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刘学祥表示。

去年以来,烟台文旅等部门对进驻所城里的非遗项目进行了集中培训,与传承人一起挖掘非遗项目的内涵,寻找非遗与时代发展的契合点,运用新媒体形式,打造“非遗+网络”“非遗+创意”传播模式,丰富传播手段,策划举办更具互动性、传播性的体验活动,打响“烟台手造”的品牌。

传统品香需要一定场所,也不易携带,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胶东传统手作香技艺传承人王德正创新制作了一款可携带的、香盒,出差、旅游时使用,既美观又便捷。“产品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后,有不少外地客户联系定制。”

所城里街区

今年是“山东消费提振年”,围绕文旅复苏,烟台将在所城里打造“非遗展览、体验工坊、传承课堂、传统美食”四大空间,基于历史文化和产业打造文旅IP,擦亮“烟台手造·仙手创造”品牌,赋能城市文旅消费。

未来,烟台还会构建起更多的“所城里”,打造更多展览、销售、传习、体验为一体的区域非遗业态,致力于产品创新、品牌塑造、成果转化和做大市场,凝聚烟台非遗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混搭、破圈、跨次元……传统非遗,正在与新潮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烟台而生,也成就着今日的烟台。以新语话“旧事”,它们是外界了解烟台的一面镜子,是解读烟台的文化“密码”,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用独特的方式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传承的答案。(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观烟台工作室 孙毅 程国闰)

  责任编辑:刘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