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威海市抢抓机遇,将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综合改革更加突出的位置,紧密围绕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重点打造对接关键技术应用领域的专业集群,着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赋能新质生产力,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威海市开设中高职专业214个,高职国家级重点专业10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9个,中职省级特色化专业(群)12个、省级品牌专业15个,产业覆盖率达90%以上。
优化专业结构,精准对接新兴产业。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把专业调整优化作为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抓手,持续优化专业机构,围绕威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八大产业集群和医药医疗器械等十大产业链,鼓励和扶持院校开设新专业对接新产业。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紧跟区域产业发展趋势,新增水环境智能监测与治理等专业,为海洋生物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威海市水产学校围绕“蓝色海洋·绿色发展”,重点培育海水养殖等专业,助力海水养殖业健康绿色高质量发展。全市职业院校新增产业紧缺的11个专业,撤销了产业对接不紧密的38个专业,引导和支持中高职专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民生紧缺需求,保障人才供给。
聚焦产教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产教融合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方法、新路径,促进校地共建,强化行业指导办学、特色学院建设、重点专业建设等政策供给,完善支撑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源源不断为产教融合注入动力。全市以专业(群)为依托,联合市域范围100余家头部企业、14所院校、35家科研机构,成立了1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4个省级产教联合体,以产业资源丰富的园区为依托,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紧密融合;组建了7个由龙头企业和高校牵头,行业组织、学校、企业等参与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威海市文登区把培植壮大先进制造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供应链的人力资源等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威海市文登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牵头成立威海市文登经济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威海市焊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焊接、数控、机电、汽车等专业为依托,与园区内16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设立了56个企业冠名班,组织115家企业的产业工人、技术骨干开展技能培训1.6万人次,有力的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强化校企协同,激发服务企业动能。推进校地合作共建,引导院校“重心下移”,提升服务能力,探索建立项目化合作、资源配置共享等多样化的校地共建共管合作体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延伸。威海职业学院持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把产业学院作为专业群与产业群紧密对接、校企相互嵌入的利益共同体,与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形成“一专业群-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发展格局,如以“产权股份化、治理法人化、运作企业化”形式,与威海升安海运公司共建“海大航海专修学院”,与山东文旅投资集团、山东蓝海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共建“蓝海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智慧文旅产业学院”等18个产业学院,办学经验在全国10余所高职院校推广。全市以威高、新北洋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7家。依托全市大型共享性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实施了180余项生产性实训项目,1万余人次技能鉴定和2000人次技能竞赛;实施企业技术服务项目100余个,创造价值2000余万元。
变革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坚持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凝练专业办学特色,推进三教改革。在教学实践中,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调整教学内容、共同参与人才评价,实现学生毕业即上岗,就业即创业。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引产入教,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以烹饪、电子商务、服装、汽修等专业为支撑,在校内建立了茶点吧、创客空间、双创基地等13个生产项目,每个项目由师生自主经营管理,按照企业方式运营,让师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提高实践水平,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全市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区域行业骨干企业共建校企合作专业、订单班、学徒班等,遴选认定了5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8个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年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规模达5000余人、订单培养规模达1.3万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保持在95%以上,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升,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