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曙光确实是一个在艺术上极具抒情意味的画家。这种抒情意味不仅表现在绘画题材上,而且表现在绘画风格上。画家进一步将这种写意意味、抒情意味推动到了极致。作品大多以青藏雪域高原自然人文景观为题材,画面以广袤空灵、经幡飞动的景象为基调,表现正在离现代都市越来越遥远的自然景观。画面上很少有人物出现,即便有人物场景,也只是作为大自然的点缀之物,这种表现似乎在不断提醒人类应该对大自然心存敬畏。整个场景看上去没有任何现代氛围,甚至画家有意识回避现代工业、后工业因素对画面的嵌入,这可能正是他所要表达的意图所在:为当代社会提供精神上最为纯净的视觉见证,让大自然的景象不经受任何污染地得以重现,尽可能让画面保持画家对大自然精神家园的诗意憧憬。
(文/邱正伦,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西南大学教授、515艺术创窟艺术顾问)
《清晨牧歌》
100×100cm布面油彩2017年
《强音——祭老舍先生》
140×110cm布面油彩2002年
刘曙光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对生命的礼赞和颂扬,无论是风景画还是人物画,这条主线如同血液般流淌和浸透在他的作品中。从他早期的《生命跑道》到近几年创作的《黄土风骨系列》《活力源系列》等作品,可以看出他对自然风物以及生命本体的关照和思考,所涌动出的主观情愫内化于心,达至主客体融通,洗炼概括的笔法直抒胸臆,画出了大批形态、面貌、意境、语言上都有自身特色的作品。他的画作朴实、大气、浑厚,在写实与表现之间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特点。就绘画语言而言,其独特性是靠时间的沉淀和不断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的。古人言十年磨一剑,对从事艺术研究者来讲还远远不够,艺术是一个长期磨练的过程,刘曙光正是以这种态度,沉静踏实地行走在绘画艺术探索的道路上。
(文/庞茂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
《西部·西部》
50×70cm布面油彩2013年
《致青春》
180×160cm布面油彩2014年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看刘曙光的画,我们既可见知者畅快的喜悦,又可见仁者无言的端庄。在其近期创作的《活力源》和《黄土风骨》两个油画系列中,水与山分别作为主题意象得到了淋漓的表现。前者在高天之下,寓形林泽、溪涧、江河与湖海,编织周流无滞的旋律,令智者乐;后者在黄土地上,托身断谷、沟壑与峭壁,熔铸厚重不迁的意象,令仁者安。虽然在严格意义上,后者只因形似于山而勉强算作山,可是它们一点不比真山所经历的遭遇更少。伴随着这些遭遇,它们被雕塑出了山的形象,养成了山的性格,直到可以与水作伴,在人类语言中形成对仗。
《黄土风骨系列No.1》
130×100cm布面油彩2020年
在视觉语言的角度上,如果说刘曙光的《活力源》和《黄土风骨》也貌似对仗工整,那么,它们却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而不过是由于画家有过无数次跋山涉水的真实经历。虽然这种经历一再发生,可画家总是乐此不疲。他一次又一次告别画室,踏上旅行写生之途,以此来告慰远方的召唤,回应水流与风动的歌唱。《活力源》与《黄土风骨》便源于他的旅行。其中既有现场写生之作,又有旅行归来重构记忆、深化感知和寄存想象力的篇章。
《黄土风骨系列No.2》
130×100cm布面油彩2020年
这两个系列,看其画面景象,我们见到,沿着水路,画家溯源河流,寻踪湖海;朝着山路,画家越陌度阡,登高望远。那不但是身体的旅行,而且是心灵的旅行。在问水路上,他领悟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性;在朝山途中,他见证了厚厚黄土下埋葬的深山所挺起的脊梁。他在水的灵动及水对万物的滋润中看到了世上一切活力之源,在黄土塬破碎而宽广的土地上听到了持续千万年的风响。出自画家的本能,刘曙光把自己的旅行记录托付给了无我之境。但画中却处处可见其自我的存在。这首先见之于其油画语言的个性化运用。其画视野开阔、构图简练,气象开张。画水者远近变幻,气势澎湃;喻山者场面恢弘,空天辽远。而统一贯穿的厚重色层、整体色调和大笔触挥写,令观之者足以想见作者下笔时的快意当前。
《黄土风骨系列No.3》
130×100cm布面油彩2020年
虽然许多作品出自旅行归来后的再创作,却不减氛围的鲜活,给人以具身在此的即视感。这是建立在高度技巧和成熟经验基础上的感性的解放,带着情感的自发性,把画面推向了写意的境界。不过,与此同时,理性又筑起了一道堤坝,保证了形象的塑造力和写实性,并赋予画面以建筑式的构成感。当我们在画面笔触中辨认出越来越多的刀痕时,画家的自我就开始隐隐闪现。那是在情感自发性与理性自觉之间所闪现出来的自我,足以看山望水,协调仁智,使其彼此给予,相互显现,直到把自然改变为风景,把风景改变为人类精神的肖像。
(文/吴永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515艺术创窟艺术顾问,来源:515艺术创窟)
作品欣赏
《生命跑道》
155×105cm布面油彩1994年
《走进松坪沟No.1》
100×100cm布面油彩2015年
《走进松坪沟No.2》
100×100cm布面油彩2015年
《走进松坪沟No.3》
100×100cm布面油彩2015年
《走进松坪沟No.4》
100×100cm布面油彩2015年
《走进松坪沟No.5》
100×100cm布面油彩2016年
《秘境之眼No.1》
100×100cm布面油彩2016年
《秘境之眼No.2》
100×100cm布面油彩2016年
《秘境之眼No.3》
100×100cm布面油彩2016年
《秘境之眼No.4》
100×100cm布面油彩2017年
《花语》
100×100cm布面油彩2017年
《夏日扎尕那No.1》
100×100cm布面油彩2018年
《蓄势待发》
100x100cm布面油彩2018年
《延伸的路》
130×100cm布面油彩2018年
《夏日扎尕那No.2》
130×100cm布面油彩2018年
《夏日扎尕那No.3》
130×100cm布面油彩2018年
《夏日上里》
100×100cm布面油彩2020年
《庚子生纪》
200x120cm布面油彩2020年
《黄土风骨系列No.4》
130×100cm布面油彩2020年
《黄土风骨系列No.5》
130×100cm布面油彩2020年
《黄土风骨系列No.6》
130×100cm布面油彩2020年
《黄土风骨系列No.7》
130×100cm布面油彩2020年
《黄土风骨系列No.8》
130×100cm布面油彩2020年
《黄土风骨系列No.9》
130×100cm布面油彩2020年
《黄土风骨系列No.10》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黄土风骨系列No.11》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黄土风骨系列No.12》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黄土风骨系列No.13》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黄土风骨系列No.14》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黄土风骨系列No.15》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黄土风骨系列No.16》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黄土风骨系列No.17》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黄土风骨系列No.18》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黄土风骨系列No.19》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黄土风骨系列No.20》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黄土风骨系列No.21》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黄土风骨系列No.22》
15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紫金天问》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云上金佛No.1》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云上金佛No.2》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云上金佛No.3》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夏日扎尕那No.4》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高原魂魄》
13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云上金佛No.4》
100×100cm布面油彩2021年
《走出大山的孩子》
190×120cm布面油彩2021年
《活力源系列No.1》
15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活力源系列No.2》
15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活力源系列No.3》
15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活力源系列No.4》
13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活力源系列No.5》
13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活力源系列No.6》
13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活力源系列No.7》
13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活力源系列No.8》
13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活力源系列No.9》
13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活力源系列No.10》
13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活力源系列No.11》
13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活力源系列No.12》
13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活力源系列No.13》
13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活力源系列No.14》
13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活力源系列No.15》
13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活力源系列No.16》
13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曙色初露》
13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春雷:他们从这里走向安置点》
180×100cm布面油彩2022年
画家简介
刘曙光
198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同年留校任教;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
曾任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西南大学第三、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艺术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
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国家级展览;
作品被美术馆、博物馆及社会人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