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绘画的疆域里,胡伟的综合材料创作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穿透力——他不满足于单一媒介的既定语言,而是以近乎考古者的虔诚与诗人的敏感,让颜料、织物、金属、纸张等寻常之物挣脱“工具”的桎梏,在画布上苏醒为有呼吸、有记忆、有对话欲的存在。这种对“物”的深度唤醒,让他的作品超越了技术实验的范畴,成为一片连接物质与精神的场域,既回荡着材料本真的韵律,又涌动着艺术家对世界的哲思。
《晨暉》 140 cm(高)x 70 cm(宽)X 2 cm(厚)x 10 宣纸、绘画颜料 2019年
胡伟的创作首先是一场对“媒介边界”的温柔解构。他从不将绘画囚禁于单一的颜料与画布框架,而是像一位深谙物性的指挥家,让棉麻的粗糙纤维、金属的冷冽光泽、水墨的晕染流动、丙烯的厚重堆叠在同一平面上相遇、碰撞、共生。这种融合绝非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对每一种物质“性格”的尊重——棉麻带着手工织造的温度,金属映照着工业文明的冷峻,水墨藏着东方美学的氤氲,工业材料裹挟着现代生活的急促。当这些带着各自历史语境的材质在画面中交织,便自然生发出关于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明、手工与工业的隐喻性对话,让“物”本身成为叙事的主角。他从不刻意“驯服”材料,而是以克制的笔触引导它们舒展本真:织物的褶皱保留着自然垂落的弧度,金属箔片的划痕带着偶然触碰的痕迹,颜料的渗透顺着材质的肌理自然漫延——这种“让材料自己说话”的创作姿态,恰是对物质内在生命力的敬畏,让每一幅作品都成为物质自我呈现的舞台。
《潮》 180 cm(高)x 90 cm(宽)x 4 cm(厚)x 10 宣纸、绘画颜料 2017年
在形式探索的维度上,胡伟始终在消解“完成性”的执念,强调创作的“过程性”与“生长性”。他打破绘画与装置的刻板分野,以拼贴的错落、缝制的张力、灼烧的残缺等跨媒介手法,让平面空间生长出立体的呼吸感。那些看似随意的叠加与缝合,实则是对“断裂”与“连接”的视觉诠释:如同时间的碎片在意识中偶然叠印,又似记忆的纹路被无形的线重新编织。他的作品从不追求“完美闭环”,反而主动保留材料自然老化的可能性——织物会随时间褪色,金属会慢慢氧化生斑,这些“不完美”恰恰让作品跳出静态的展示,成为持续生长的生命体。正如他始终秉持的创作观:“艺术不该是凝固的标本,而应像一棵树,在时间里继续扎根、抽枝。”
海礁
更深层的精神内核里,胡伟的综合材料绘画始终浸透着东方“空性”的哲思。他不执着于物象的具象再现,也不刻意宣泄浓烈的情感,而是在材料的虚实、轻重、显隐之间,营造出“象外之象”的留白意境。大面积的“空”与局部的“实”形成微妙的平衡:那些被弱化的笔触如同水墨中的“飞白”,在“有”与“无”之间留下想象的缝隙;硬质材料的冷峻与软质织物的温润形成的材质张力,暗合着东方美学中“刚柔相济”的生命韵律。这种对“留白”的极致运用,既是视觉上的呼吸感,更是精神上的敞开——它不向观众强加意义,而是邀请观者沉入自我对话,在凝视中与材料背后的生命气息相遇。
书卷系列一
在当代艺术常陷入“形式炫技”的语境中,胡伟的创作以对材料精神性的深刻挖掘,确立了独特的价值坐标。他的作品里,每一种材料的选择都是情感与思想的投射:旧物的引入带着对时间的敬畏,自然材质的运用暗含对生命的礼赞,工业材料的介入则藏着对现代性的反思。这种将“物质”升华为“精神符号”的能力,让他的综合材料绘画超越了技术探索的层面,成为一种关乎存在本质的视觉诗学——它追问的不仅是“如何用材料作画”,更是“如何让物回归本真的温度,让艺术成为连接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桥梁”。
书卷系列二
当我们站在胡伟的作品前,触摸到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材料堆砌,而是流动的精神场域。那些交织的纹路、碰撞的质感、呼吸的留白,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在物质日益喧嚣的时代,如何让“物”褪去功利的外壳,显露出本真的生命力;如何让艺术走出炫技的迷障,成为照见生命本真的镜子。这正是胡伟综合材料绘画最动人的力量——他用双手唤醒了物的灵魂,也让我们在凝视中,重新听见了被日常遮蔽的、属于生命与世界的原初回响。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书卷系列三
书卷系列四
书卷系列五
书卷系列六
书卷系列七
书卷系列八
艺术家简介
胡伟,1957年生,山东济南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留校任教。1985年作品《李大钊、瞿秋白、萧红》获国际青年美展金质奖。1996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年回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破格晋升教授,建立并主持“材料与表现工作室”。2010年调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现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综合材料绘画专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