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文艺入口:桂林&安顺阅读双城记”系列文化活动
“4·23世界读书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山水阅读节2025·系列活动”之一“桂林&安顺阅读双城记”系列文化活动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启幕。系列文化活动以“文艺为桥,双城共读”为主题,意在通过文学、艺术、文旅的深度融合,激活两地共有的文化基因。系列文化活动的桂林站成功举办了“山民叙——戴明贤艺事展”“文艺作为入口:探寻阅读城市的路径”研讨会和Citywalk。
8月,系列文化活动的安顺站将举办“心迹墨痕——白晓军山水画作品展”“文艺作为入口:探寻阅读城市的路径”研讨会和Citywalk等文化活动。
“心迹墨痕——白晓军山水画作品展”将主要展出白晓军先生写生、创作的表现桂林和安顺的山水画作品70余幅。展览意在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示桂林和安顺两地的山水文化,加强两地文艺界的交流和了解,促进两地文化艺术的发展。
“文艺作为入口:探寻阅读城市的路径”研讨会,将聚焦桂林与安顺两座文化名城的艺术创作,探讨地域记忆、城市变迁与文艺创作的互动关系等问题。
同时,Citywalk活动安顺站,读者将从桂林出发,溯历史长河而上,共赴黔中安顺,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Citywalk,探访王若飞故居和庄严文庙追寻红色印记,漫步六百年屯堡古寨感受大明遗韵,并在专家导览下深度阅读这座“抗战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历史。
展览时间
2025年8月22日-9月21日
开幕时间
2025年8月22日15:00
研讨会时间
2025年8月22日16:30-18:00
展览及研讨会地点
安顺市工人文化宫
(安顺市西秀区机场路4号)
主办单位
安顺市委宣传部
桂林市委宣传部
安顺市文体广电旅游局
承办单位
安顺旅游集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安顺市总工会
协办单位
安顺市工人文化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安顺市文化馆、安顺市美术家协会、桂林市美术家协会、民盟中央美术院安顺分院、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
前言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浩瀚星河中,山水画始终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承载着画家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白晓军先生是广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八届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桂林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桂林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作为广西画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山水画既根植于千年文脉的深厚土壤,全新表达、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又以当代笔墨语言重构桂林山水的图谱。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亦诗亦画,美轮美奂。
纵观白晓军先生的山水画创作轨迹,始终贯穿着对传统笔墨的继承与创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他山水画最动人之处。他突破了传统山水“以景造境”的范式,转而以“文化山水”为精神内核,构筑起桂林山水独有的意境之美。他画的是桂林的山水、桂林的文化,更是艺术家本身的文化修养和沉淀。
笔墨当随时代,同频共振。白晓军先生的艺术实践,始终与时俱进,直抵精神层面。作为漓江画派的重要代表画家,他的山水画既延续了前辈对广西桂林真山真水的关注,又以“文化山水”的全新视觉拓展了漓江画派的表现维度,让人耳目一新。
“桂林山水甲天下”“21℃的城市,360度的人生。”桂林、安顺两地均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闻名遐迩。白晓军先生的画展对于促进两地文化交流,推动两地旅游发展,意义非凡。
本次展览主要展出白晓军先生创作的以桂林和安顺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70余幅,意在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示桂林和安顺两地的山水文化,加强两地文艺界的交流和了解,促进两地文化、艺术、旅游融合发展。
当观者驻足于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作品面前,看到的不仅是桂林、安顺的山水形神,更是艺术家对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还有对时代的讴歌和赞美。一幅幅精心之作让观者既能感受到水墨氤氲的审美愉悦,又能感悟文化传承的精神魅力,意义深远。祝白晓军先生山水画作品展圆满成功。
(文/吴佳立,2025年8月12日)
名家评论
路子端正,可以理解为白晓军绘画出自名门正派,有极其正宗的名家师承,深得名师大家的亲自示范,笔墨皆有来历,方法俱有出处,功底扎实,结构稳健,细节周详。观赏这样的画,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传统积淀之深厚、之源远流长、之脉络丰富。
趣味纯正,可以理解为白晓军绘画注重学问修养的积淀和提升。绘画虽然表现为技艺,但技艺的后面,则有艺术家的人格修养和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人格修养和文化底蕴融合成为艺术家的趣味。对此,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的体验,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求截长取短,融会贯通……纯正的可凭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以此观照白晓军的绘画,可以看出白晓军不仅在技法上努力追求根深蒂固,而且在学养上努力修炼趣味纯正。
漓江春霭图2019年65cm×138cm
除了路子的端正、趣味的纯正,我想,白晓军画风之“正”,还可以有一内涵,即孔子所谓“政者,正也”之“正”。在白晓军画作中捕捉到“正”的信息,并不困难。但若以为白晓军绘画只有“正”气,则未免忽略了白晓军绘画的丰富性。美术评论家苏旅曾概括出白晓军画作中暗藏的四字诀:野、寒、幽、深。我以为是对白晓军绘画的知人之论。这“野寒幽深”四字诀,又可以合成一个字,“真”。愚以为,白晓军的绘画,还有其“天真”“纯真”“率真”的另一面。
在白晓军众多写生作品中,我特别注意到他的独秀峰题材。之所以注意这一题材,是因为我对白晓军笔下的这些风景非常熟悉。如果说白晓军与这些风景朝夕相处,那么,我也可以说与这些风景耳鬓厮磨。独秀峰是桂林主峰,其命名来自1600年前颜延之的诗句“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1500多年来,独秀峰长期位于桂林行政中心或者王城王府之中,既有“南天一柱”的人格内涵,又有“紫袍金带”的王者之气。可以想象,如果白晓军只有“正气”,他的独秀峰就应该“卓然独立天地间”,追求高度和卓然,但白晓军写生独秀峰之时,他似乎忘记了独秀峰的“直入青云势未休”,他更倾向于为他的发现——“独秀峰下有此丝静处”“独秀峰下有此境地”而欣悦不已。
清漓深处2019年65cm×138cm
我注意到,白晓军的写生对象,大都是一些热闹的地方,独秀峰如此,叠彩山、七星公园、湘西凤凰、桂东黄姚、柳州三江亦然。然而,白晓军在这些热闹风景中选择的,往往是其幽僻、幽静、幽深的地方。如果了解这些风景的周围环境,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白晓军的闹中求静。这个闹中求静,既有时间的因素,也有空间的因素。时间上,他选择的往往是游人散去的时辰;空间上,他选择的往往是人迹罕至之处,所谓咫尺之外,即是滚滚红尘。白晓军在这样的时辰、这样的风景面前,采取了一种他名之为“静观”的姿态。他静静地观察,他在观察中感受静,他在观察中成就了静。静于他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心情,还是一种境界。我想,正是在这种静的状态中,白晓军发现了“真”——正宗正派之外的“天真”、滚滚红尘之外的“纯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率真”。于是,白晓军的画面于“正”之外,有了随意、轻松、自由、鲜活,它们共同组合成白晓军绘画“正气”之外的“谐趣”。
南溪山公园写生之二2024年68cm×68cm
这是白晓军的另一面,天真、纯真、率真的一面,谐趣的一面。只看到白晓军的“正”,或者,只看到白晓军的“真”与“谐”,都不是完整的白晓军。只有在白晓军的绘画中既看到庙堂之高,也看到江湖之远;既感受文的端正,又体会野的率真;不仅有人世的烟火,而且有静观的超脱。一言以蔽之,亦正亦谐的白晓军,既真且正的白晓军,才是完整的白晓军。
(文/黄伟林,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雁山园微雨2025年48cm×200mm
贵州印象之一2025年88cm×180cm
石板寨记忆之二2025年69cm×69cm
石板寨记忆之三2025年69cm×69cm
贵州印象之二2025年69cm×138cm
艺术家简介
白晓军,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八届广西美术协会副主席、桂林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作品《家山野趣图》入选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并获铜质奖,《瑶山夜话》入选全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览,《无言山寨》入选首届全国中国画展览、首届全国画院展·中国画展览等一系列全国性美术大展及各种国际美术作品大展。曾在韩国、瑞典、日本、新加坡、美国、瑞士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举办个人画展,先后出版《白晓军画集》《静观——白晓军水墨艺术》《中国画二十家·白晓军》《心迹墨痕——白晓军水墨写生作品集》等个人画集九册,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