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宏微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是以艺术深度探索民族文化精神的践行者。他凭借对乡土与生命的深情凝望,表现高原苍凉与坚韧的生命,超越了单纯的风土风情描绘,充满诗性和史诗感。用多种艺术样式和综合艺术手法、创作了多个艺术作品系列,形成了富于当代审美意涵的个人艺术风格。
谌宏微的泼墨山水画创作,融汇创新综合表现技法,氤氲墨韵意象笔意,呼应天地生动,展现了强大的精神厚度与视觉张力。其创作型山水画写生,反复斟酌而后形成的画面干湿浓淡皴擦点染线墨关系和完整画面意境,突破了一般化的山水写生,令人耳目一新。
日前,央视频《对画中国》栏目专访了谌宏微——
《对画中国》栏目专访
艺术就要创新,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创新创造。
——谌宏微
主持人:谌老师您曾经说画什么、为什么画、怎么画,是您一直在追寻的问题是吗?
谌宏微:对,这是所有的好画家都会追寻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自己的艺术理想。当我没有找到特别适合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表达时就一直在寻找,寻找自己的艺术究竟应该怎样发展。你在提笔以前要有一个规划,想好怎么安排,一段时间后再反思对不对,还要怎么画,画什么,不断有发展的话才会有新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追求,艺术家如果没有这个命题我认为就没什么艺术了。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很多我佩服的大艺术家,到生命的晚年还在不断的往前走,他肯定也是在给自己提问题……艺术是没有极致的,但是你要尽量靠近极致。
秋之祭
78×78cm
主持人:谌老师您有一个很特殊的经历,您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本科生,而且您当时是班里最小的学生,这种特别的经历您现在回忆一下,当时给您的感受和影响是什么?
谌宏微:七七年我高中毕业正好赶上恢复高考,很幸运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因为我们那个时代不像现在有高考补习班、少年宫这些专业培训,甚至我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美术基础,可能是那时候优秀人才太少吧。所以我初到学校时觉得很茫然,但是我们那时候的学习氛围特别好,是那些年长我很多、已经有很多艺术历练的大同学带着我一起成长,我觉得那段经历特别有意义,对我今后的艺术成长,包括艺术理念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觉得那是我艺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起点。我的第一幅创作就是在大学里面完成的,当时为参加刚刚恢复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我的班长蒋悦跟我说我有个好构思,我们一起画,我记得画的名字叫《蜜》,老师也很支持,给我们提供了一间办公室,我们关起门画了一个月,后来参加展览获得了省青年美展一等奖、入选了全国展、得到了学校的表彰,这件事对我的激励特别大,知道了一件作品从构思到完成,从技术到艺术整个过程,知道了艺术表现原来是这样,尝到了艺术创作还能带来这么多荣誉和认可。
黄平飞云崖溪口
68×68cm
主持人:谌老师您的艺术创作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板块,其中版画也是您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版画在中国目前的发展有很多困境,很多人不太知道版画是什么,学习版画的人也比较少,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谌宏微:从事版画创作以前我觉得版画很好玩,认为创作也很简单,但是从事了版画创作以后,才发现做版画很不容易。我进入版画创作是在2007年,那时候中国画市场刚刚兴起,但有些人不大讲学术,更看重的是市场和炒作,风气很不好,而国内版画圈因为大家不了解版画没有市场,所以风气很正,很纯,我这时就想从版画上找一下自己的艺术感觉。其实版画在国外是非常普及的,因为国外家庭和公共场馆挂画的时候一定要挂原作,而版画价格比相对便宜,所以进入家庭和厅堂的版画很普遍,但在我们国内没有这样一个传统和环境,我们的艺术普及不够,大家不了解版画的欣赏和价值。其实现在学习版画的年轻人还是很多,只是没有囯画那么广泛被社会接受,所以显得少。
少年·湖
100×60cm
主持人:我曾经看到有一个笔者写您,他把您称呼为“乡愁守望者”,我也看到您在刚回贵州那段时间的作品包括《永远的黑羊箐》和《两个老人的山谷》,尤其是《两个老人的山谷》透露出来的那种有一点悲伤、静谧、寂寥、哀愁的感觉非常触动人,方便跟我们分享一下您那个创作时期的心路历程吗?
谌宏微:刚回贵州不久我特别渴望了解贵州,因为我从小对贵州的概念,是当年我奶奶给我看过解放前拍的贵州少数民族的一套照片,我觉得特别神奇,就特别想了解,我在黑龙江是画写意人物画的,回到贵州以后跑遍了各个民族地区采风,当时贵州经济还没有很好发展,乡村还保持着很原始的状貌,我被所看到的山民那种苍凉、质朴和原始生命力所震撼,那种人和大自然的相搏、相生、相存、天地人最真实的状态,特别强烈特别感动。我改用工笔画一连画了20多幅的一个系列,还有很多好构思,可惜后来忙起来没有时间画就停下了。那一批画我觉得以后再画不出来了,因为现在没有当时的那种现场、也没有那种感受和冲动的状态了。
两个老人的山谷
80×80cm
主持人:谌老师您讲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用到了三个非常关键的词叫“观摩、琢磨和临摹”,其实这三个词代表了不同的阶段,您能不能具体跟我们来阐释一下?
谌宏微:临摹是中国画研习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中国画学习最开始的第一阶段就是临摹,这个临摹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但是一般临摹主要是讲的手临,我想强调更重要的是意临、读临,读就是你要观摩要思考要琢磨,它是整体的,你要琢磨它为什么这么弄,找这里的窍门,所以要读要看要思考,还有一种临叫创临,就是一边临一边去发挥,这些都是要动脑筋的,不是光在那傻傻的临,所以我觉得这个临摹时要思考,或者说应该是更强调理解了的去临。
山迹云象NO89
140×67cm×2
主持人:谌老师我知道您个人非常喜欢写生,您觉得写生是一个画家最快乐的体验,而且您觉得写生是传承传统,同时超越传统,发现自我的不二法门,我们该怎么理解您的这句话?
谌宏微:我画写生的目的是通过写生来学习传统。我看了很多临了很多古画,但是怎么把传统技法和理念转换成自己的,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面对生动的自然,套用古人的方法,套用老师教过你的方法,这种我觉得很不好,很不艺术。更好的学习方就是通过写生来学习传统,印证古人,我最初的切入就是从这开始,我在大自然的表现中对应传统技法,就知道古人为什么这样画,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去创造性的发现自己,找到自己能怎么画该怎么画。虽然是写生,但是你面对的山不同,你面对的树也不同,你面对的房子还不同,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去创造。写生的过程我觉得使我快乐的是这个景色,更快乐的是你面对自然去创造和发现自己的感觉。
荔波瑶山拉片古寨之四
68×68cm
主持人:您作为艺术家我觉得最有发言权的一个问题,就是您是怎么理解艺术跟生活的关系,怎么能够让艺术更深入的参与或者影响人的生活,让他们更能够收获一种幸福感和美好的体验?
谌宏微: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就要表现生活,这是最基本的,艺术家做的就是把生活里的美提炼成艺术的美,但是艺术进入生活涉及的就比较宽了,首先人们要有一种艺术的灵感,艺术的感觉,我们生活中的器物、我们生活的环境、包括我们接受的教育,其实应该更多的有艺术的、人文的熏陶在里面,那种氛围在里面,比如汽车,如果没有艺术家参与它怎么会这么好看呢,时代越发展人们要求就越艺术,艺术要求越高对功能以外的需求、审美的需求就会越多。所谓沉浸式体验,一定是艺术的才最高级。
进黄岗侗寨
68×68cm
主持人:我曾经看到您有一个观点,您觉得现在很多人把中国画说的太玄了,当你不把它说的太玄的时候反而中国画有更独特更宏大的意义,我们怎么来理解您的这个观点?
谌宏微:曾经因为我的画不像国画被落选,我觉得这对我是一个刺激,我说的是80年代初的事,当然现在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其实中国画里面是有很多清规戒律的,现在清规戒律已经很少了,现在我经常去当全国美展和省美展的评委,大家已经基本不说“不像中国画”这样的评价了,现在大家都很宽容。我认为现在有一个更宏大的艺术标准是应该倡导的,中国画有一些最美的东西,不要把这个给丢了。你不能用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来限制所有的中国画,中国艺术里面的那些独特的韵律,那些神韵,以及一些精神和意境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艺术就要创新,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创新、创造。有自己个性、好的东西、好的艺术,这才是最重要的。
山气
78cm×78cm
主持人:谌老师您曾经说在画画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谌宏微:作为一个艺术家你有理想,做的事情又和你的理想一直扣合在一起,然后不断有新的想法,新的收获,又有新的困扰,又有新的收获,不断解决这些困扰自己的小问题,然后在事业上往前走,和一群朋友一起走,又通过画画结交了更多新朋友,我觉得它是自己人生一个很美好的过程,我觉得很幸运。
出大理后街
68×68cm
(来源:艺脉华章)
画家简介
谌宏微,1961年生于黑龙江佳木斯,祖籍贵州织金。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贵州美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贵州师大美术学院硕导,二级教授,省管专家。
曾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第七、九、十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第十八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奖、第一、二、五届贵州省政府文艺奖;六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图象与社会中的艺术家——谌宏微》等个人画集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