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色墨交响,山水铸魂——魏怀亮谈李翔山水画的艺术品格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8-21 13:39:40

在中国山水画的当代探索进程中,李翔凭借独特的色墨融合及书写性笔墨语言求索,为时代山川造像,确立了自己雄浑灵秀的山水画艺术坐标体系。他起初以军事题材人物画创作声名远扬,近年来却将笔触转向山水画,在传统笔墨与当代视觉语境的交融中,探索出一条兼具学术深度与个性语言表现的创新道路。其山水画既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理念,又以开阔视野与时代感,赋予了其山水画全新的诗性意蕴。

图片

南海·南海

230cm×300cm 纸本设色 2014年

.png

图片

父老乡亲

230x200cm 纸本设色 2004年

.png

图片

画兵

200x180cm 纸本设色 1999年

李翔的艺术创作始终贴合时代脉搏。早年,他凭借《红色乐章》《画兵》《父老乡亲》等军事题材作品奠定画坛地位,作品蕴含的家国情怀及对人性光辉的艺术表达,构成了其鲜明的创作底色。近年转向山水画后,这种借艺术承载精神力量的追求未曾改变,只是将表达载体由具象人物换成了广袤山河。在“山河铭志——中国画邀请展”中,其20余幅山水作品,跳出传统山水逸趣的范畴,把山川视作民族精神的象征。尤其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背景下,其山水画化身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视觉史诗,借自然景观传达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力回应了时代赋予的命题。

图片

泰山日出

327.5×762cm 纸本设色

李翔山水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对色墨融合技法的不断探索。此探索扎根传统笔墨,同时吸收现代视觉经验,铸就了辨识度极高的个人语言风格。传统文人画推崇“墨分五色”,对色彩运用颇为节制,李翔却大胆突破,将色彩与水墨融合,营造出既存笔墨韵味,又具色彩张力的全新视觉画面。像代表作《泰山日出》,赭石、朱砂等暖色与不同浓淡干湿的墨色彼此渗透,令山体厚重感与光影流动感和谐共存。墨韵延续传统文脉,明快色彩则赋予作品当代视觉冲击力,达成两种语言体系的有机融合。

图片

泰岱朝晖

178×68cm 纸本设色

在技法上,李翔的写生与创作方法论别具一格。他践行“行万里路”,亲身感受自然以积累素材,但创作并非实景复刻,而是将写生感悟内化为情感及形式语言,经提炼重构,塑造“似与不似”的艺术效果。此创作方式既传承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观念,又融入现代构成理念,令画面在笔墨灵动之余增添结构力度。同时,因具备扎实书法功底与造型能力,他擅长淡彩写生,并将写生视作创作,笔下山水灵秀诗意,借留白与色彩变化,营造虚实相生的诗意之境。

近年他创作的大型山水画,淋漓尽致地彰显其艺术追求的高度与广度。大幅画作篇幅宏大、气势雄浑,打破传统尺幅限制,构建起史诗般的视觉叙事风格。

图片

国泰民安

850x2500cm 纸本设色

大型作品《国泰民安》堪称视觉化的民族精神史诗。该作以泰山为描绘对象,群山巍峨、云海涌动,晨光穿云形成震撼焦点。虽未刻画具体历史片段,然泰山的雄伟景致隐喻中华民族不屈的品格。色墨技法于此被发挥至极致:远景淡墨渲染出空灵缥缈,近景重彩浓墨精绘山石肌理,达成虚实相生的丰富空间层次。借泰山之景,李翔传递对国家安稳、民族兴盛的美好祈愿,让山水画在审美之外,承载起深厚的精神与社会价值。

图片

大湾腾巨龙

135×362cm 纸本设色

.png

图片

大湾腾龙(第一稿)

369×239cm 纸本设色

.png

图片

碧海长虹

800×1260cm 纸本设色

另几幅大型作品《碧海长虹》、《龙腾大湾》等,聚焦港珠澳大桥,以灵动笔触与鲜活色彩,定格海天一色间大桥似蛟龙入海的震撼画面。其笔墨巧妙呼应海水的流动特质,墨色浓淡模拟水流壮阔,部分区域点缀色彩突出特定效果。此作描绘现代宏伟工程,歌颂国家发展成就,将山河与时代风貌紧密相连,展现民族开拓进取的气魄,体现山水画“载道”的当代价值。

图片

龙腾大湾

414×318cm 纸本设色 2021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翔十分注重对青年美术人才的扶持与培养,特别在创作大型山水画作品时,他经常要带上学生一起参与,手把手传帮带,既锻炼这些学生的创作能力,又拥有了好助手,对参与人来说能力提高很快,带队伍出精品始终是他不变的主题。

除了上述备受瞩目的大型作品,李翔还有许多精妙的山水画作品,每一幅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思考与情感表达,搭配的题诗更是为画作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使诗画相得益彰。

图片

立顶观天地

136x69cm 纸本设色

《立顶观天地》,画面中,一座巍峨高山耸立,山巅处云雾缭绕,几株苍松倔强地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登山之人于蜿蜒山路上攀登,虽渺小却充满力量感。画作通过细腻的笔墨和色彩层次,凸显出山势的险峻与雄伟。其题诗虽未在素材中明确给出,但从画面传递的意境可感,或许是一首表达壮志豪情、征服自然的诗句。此作以高远的视角构图,从山下仰望山巅,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画家在色彩运用上,以墨色为主调,勾勒出山的轮廓与脉络,再用淡赭石渲染山体,赋予其厚重感。在细节处,如苍松的刻画,以浓墨表现枝干的苍劲,用石绿点染松针,使画面生机盎然。观者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到攀登高峰的艰辛与登上绝顶后的豪迈。

图片

丽日春山

136×69cm 纸本设色

《丽日春山》描绘了春日里北京郊外的山景。画面中,群山连绵,山上植被繁茂,桃花盛开,一片生机。一条蜿蜒的小溪从山间流过,溪边有几户人家,屋顶炊烟袅袅。整个画面色彩明丽,以石绿、藤黄、朱砂等色彩为主,展现出春天的明媚与温暖。此作采用平远构图,画面视野开阔,给人宁静祥和之感。画家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渐变,表现出山的远近层次,近处的桃花用朱砂细致描绘,远处的山峦则以淡墨和石绿轻染,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效果。

图片

古木盈前岭,澜沧涌大流。

渔舟波里隐,远雾岭间浮。

岸静禅心悟,江喧俗念休。

山川呈妙境,意畅韵长留。

136×69cm 纸本设色

“古木盈前岭,澜沧涌大流。渔舟波里隐,远雾岭间浮。岸静禅心悟,江喧俗念休。山川呈妙境,意畅韵长留。”画作以澜沧江为描绘主体,江边古木参天,远处山峦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江面上渔舟点点。画家以灵动的笔墨描绘出江水的流动感,用浓墨表现古木的繁茂,淡墨渲染雾气,使画面富有层次感。这首题诗不仅描绘了画面之景,更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感悟自然的心境。在技法上,画家运用了破墨法和积墨法,使墨色富有变化,江水的描绘则借鉴了水彩画的一些技法,表现出波光粼粼的效果。

图片

雨过春山寒也暖,和风清江绿如蓝

136×68cm 纸本设色

李翔的山水画艺术,在当代画坛具有不可替代的创新意义。从创作实践来看,他成功打破了传统山水画“重墨轻色”的桎梏,以矿物颜料与水墨的创造性融合,构建起“色墨交响”的全新视觉体系——这种探索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深刻理解唐宋重彩与元人水墨精神的基础上,赋予色彩以独立的审美价值,让山水画在当代语境中既保持文化根脉,又具备视觉冲击力,为传统技法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图片

暖日晴云

136×70cm 纸本设色

从精神内涵来看,他的作品实现了“小我情怀”与“民族精神”的有机统一。无论是军事题材中对人性光辉的礼赞,还是山水画里对山河气象的刻画,都始终贯穿着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大型作品以山河为喻,将民族品格、时代精神融入自然景观的描绘,使山水画超越了单纯的审美功能,成为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精神载体;中小型作品则通过诗画结合的传统范式,在尺幅之间传递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艺术家细腻的情感世界与人文素养。

图片

杂树摇曳瑞光前,云影徘徊道境绵。

远岫含情村寨隐,暖风拂面悟真禅。

138×68cm 纸本设色

从艺术史价值来看,李翔的探索回应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命题:如何在坚守民族文化身份的同时实现现代性突破。他既不盲目复古,也不刻意模仿西方,而是以“外师造化”的实践精神深入自然,以“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提炼情感,最终形成兼具传统笔墨韵味与当代视觉张力的个人风格。这种扎根本土、面向时代的创作路径,证明了中国山水画并非僵化的传统符号,而是能够与时俱进、持续生长的活态文化形态。

图片

人闲牛亦乐,随意居山村。

136×69cm 纸本设色

李翔的创作始终伴随明晰的理论自觉,其探索基于对山水画发展规律的洞察与对时代问题的理性思索。从艺术史视角看,其色墨融合实践呼应山水画从唐宋重彩传统向元代“水墨为上”的演变,是对重彩传统的当代复兴。李翔未盲目复古,而是在现代背景下反思色彩与水墨关系,触及绘画核心议题——如何兼顾文化身份与现代语言转型。

图片

山水小品之一

24×33cm 纸本设色

于美学层面,其山水画实现“壮美”与“秀美”的统一。大型作品常选取壮阔景致追求视觉震撼,诠释“壮美”特质;同时,笔墨灵动细腻、色彩变化微妙,处处流露“秀美”意趣,二者结合使作品既震撼人心,又经得起品味,蕴含丰富审美层次。

图片

山水小品之四

24×28cm 纸本设色

从文化层面而言,李翔的创作助力当代中国文化身份的构建。全球化语境下,艺术家需思索怎样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并参与世界交流。李翔通过坚守传统笔墨并创新语言形式,证明中国山水画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其作品既不照搬传统,也不照搬西方,而是深植本土文化,创新契合时代且能与世界交流的艺术语言。

图片

山水小品之七

33×33cm 纸本设色

李翔近年的山水画,在传统基因与当代语境的交融中搭建起坚实的艺术桥梁。他以色墨交响激活山川的精神肌理,借山水意象锚定民族的文化根基——笔锋所至,是对传统文脉的创造性延续;色彩所及,是对时代精神的艺术化转译。这种探索深刻揭示: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以当代视角重释文化内核,让历史的积淀转化为创新的动能;山水画的当代突围,亦非对传统的割裂或对西方的盲从,而需在民族文化的根脉中汲取养分,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对话中开辟新境。李翔的艺术实践恰是明证:唯有让笔墨紧随时代脉搏,让山河承载精神重量,传统艺术才能在当代语境中持续生长,既保持文化主体性,又具备与世界对话的穿透力。

文/魏怀亮,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来源:天一美术馆)

作品欣赏

图片

山水小品之十

30×30cm 纸本设色

.png

图片

山水小品之十一

30×30cm 纸本设色

.png

图片

山水小品之十二

30×30cm 纸本设色

.png

图片

.png

图片

.png

图片

.png

图片

.png

图片

.png

图片

.png

图片

.png

图片

.png

图片

.png

图片

.png

图片

.png

图片

.png

图片

.png

图片

.png

艺术家简介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向李翔、王界山、张鹏三位中国艺术家颁发“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

李翔,1962年10月出生于山东临沂,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教授、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第四届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第四、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代表作品有《红色乐章》《画兵》《父老乡亲》《原乡》《扎西平措上尉和阿爸阿妈》《南沙天浴》《母亲·母亲》《南海·南海》等。

  责任编辑:徐智勇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