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高天厚土——袁武中国画作品展学术交流会在海派艺术馆成功举行。活动汇聚了众多艺术家、评论家、媒体人等业内专家和学者,共同聚焦袁武的艺术创作理念与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路径。以下为裔萼在“高天厚土——袁武中国画作品展”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
——编者按
袁武水墨人物画的双重继承与三重拓展
非常荣幸,这已经是我为袁武老师策划的第三个展览了。每次的策展主题不同,各有侧重。这次选择“高天厚土”这个主题,表面上是对应两个题材,一是青藏高原题材,一是东北乡土题材;另外从更深层次上看,“高天厚土”和袁武老师的艺术有着很高的契合度。
海派艺术馆展厅现场
首先是审美取向,非常契合袁武老师对崇高之美的追求,他的作品雄强、刚健、浑厚、凝重。其次是价值取向,袁武老师的人物画是对高天厚土之间人的尊严的捍卫与表达,这是他艺术的重要内核。
展览分了两个版块,一个是静穆的高原,还有一个是浑茫的黑土,分别展览两大类题材。
作为当代非常杰出的水墨人物画家,袁武老师的艺术作品,给上海带来了一种刚健之风。同时,这个展览对今天的中国画的创作也带来重要的启示。
《朝拜者天空》
500cm×600cm
2018年
从画法上,他既是对徐蒋体系写实传统和文人画写意传统的双重继承,也是双重突破。他画法上的整体写意,局部写实,他对笔墨的韵味和张力的强调,他对人物造型的生动和精准的刻画,均体现了他对这两个传统的良好继承。他的突破在于,一是突破了文人画的程式化语言,同时也突破了徐蒋体系的写实手法,他对笔墨和造型进行双向强化,既强化笔墨的个性,同时强化造型的特性。
从创作观念上,他是对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拓展。二十世纪是中国人物画复兴的时代,复兴的基础就是现实主义的内核:直面人生,关注现实,反映时代。袁武老师继承了现实主义三大内核,同时他做了三点拓展,也是他艺术的当代性表现,就是批判精神、悲悯情怀、忧患意识,这三点也是今天的中国画乃至中国艺术实现当代转型的关键。
(文/裔萼,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来源:海派艺术馆)
展览信息
高天厚土——袁武中国画作品展
展览日期:2025.08.05—2025.09.02
展览时间:9:30—16:30(16:0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上海海派艺术馆一楼1、3号展厅
展览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新镇路1536号
艺术家简介
袁武,1959年9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4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199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历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教授;北京画院执行院长,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六、七、八、九届理事。现任中国美协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铜奖,第八届美展优秀奖,第九届美展银奖,第十届美展金奖。曾担任全国美展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中国画评委。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