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马锋辉的写生境界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8-22 11:41:31

1.jpg

黔中安顺写生(局部)

2023年

山水画重在意境。唐王昌龄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三种境界中“物境”是指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是指人生经历的境界,“意境”是指内心意识的境界。

3.jpg

郑义门古柏

32cm×48cm

2014年

从美学意义上看,山水画审美境界的营造就是王昌龄这“三境”的高度融合和统一,也正是在“物”“情”“意”相互融合和统一的基础上才会有山水美的“意境”产生,既“了然境象”,又“深得其情”,更“思之于心”。宗白华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4.jpg

山西行之七

32cm×48cm

2011年

山水写生,对景而写,指面对山川大地获取素材,用笔墨进行描绘,是写生者身临其境的体悟,中国古今画家无不在林泉高致的山水之想中,以写生之法勾勒自己的精神语言。当代水墨画家马锋辉通过写生创作作品正为自己灵魂寻了一处归所。

“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马锋辉深谙此理。他知道笔墨与生活、性情的关系,知道“以造化为师”“笔墨当随时代”对一个画家的重要性,要积累足够的艺术修养和生活体验,走进大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才能使作品有生命力。

马锋辉的写生用足迹丈量过中国南北的山水形胜,但其画中的山川从来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实景。他通过山川“行旅”,在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中形成自己的艺术审美观念,实现自己的山水观,以此升华超乎自然的“境界”。

5.jpg

西湖写生之二

32cm×48cm

2015年

写生创作是马锋辉写生境界的心性再现

马锋辉曾讲:“中国画是意中之画,先入目而会于意,发于意而现于目,因具象而得抽象,因抽象而完其具象,最终形成艺术意象,达至‘形神合一’,当是‘写生’的学理。”

对景创作是高于写生的现场创作,凝聚了艺术家更多的主观意识和创造性,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明确,相比传统的中国画写生,兼具写生与创作的共性特征,更具作品创作的特质。针对泛泛写生的现状,他提出了“用写生的方法进行创作”的艺术观念,认为对真实对象不做舍取的如实描写,实为“写实”而非写生。他认为有品评意义的“写生”是写生者身临其境的体悟,“在惊奇、感染、情动后寻思、捉摸对象的生意和情致,搜取、描绘出对象的本质能量,让生机和生趣活泛在画面中的艺术实践。其中融入了写生者思想和情感的深度观照,可谓凝神于物,以物传神,借以阐发我之精神和性灵”。

马锋辉的写生创作过程,在强化其“意”,强化其“心”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自然和生活属性的生动性和当代性。他对“目”见与“意”会、“具象”“抽象”和“意象”写生观的解读,具有现实意义。

6.jpg

栖水人家所见之一

32cm×48cm

2014年

读他的《西湖写生》《甘南写生》等作品,不难看出,他在写生中创作、在创作中写生的实践,与其说是走近山川大地、感知自然的过程,毋宁说是探寻天地心象、抒写精神心迹的路径,标志着画家完成了从“画所见”“画所观”到“画所悟”,实现了从写生到创作的质的飞跃。

“气”“势”相生是马锋辉写生境界的内在张力

马锋辉在《写生赘言》中说:“‘写生’一要映照‘气’,二要朗见‘势’。”这里的“气”,既是山川之自然气,又是胸中丘壑之气。“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其非胸中自有丘壑,发而见诸形容,未必如此。”“映照”即是心与物的一正一反,一内一外,一主一客,其相互间皆有气,同气相求。而朗见即是一眼望去,如拨云见日般的明朗,明心见性之状,于画面时空中要洞见首尾、承续、气脉等山川内外、有形无形之势。

7.jpg

沈园写生之二

32cm×48cm

2015年

马锋辉在写生创作中把解决“势”的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笔墨在表现山水之质的同时,更强调对山水画写生中“势”的控制。在“质”与“势”的表现和经营的过程中,通过笔墨的点线分布、分割以及笔墨形成的黑白关系,加强对山水画“气”“势”的影响。所以,马锋辉的写生山水创作在造型上有一个整体的势态,这与其“气”和“势”的创作观,以及画中的气象“象应神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全部。山水首先要像,画山是山,画水是水。但山有四时,有虚有实,有动有静,有表有里,有血有肉,是一个生命的整体。不同地区山水结构形态,更要存异求同,在整体的“形”中发现规律。读马锋辉的写生创作,无论画太行凸显北派山水山势连绵、博大苍莽的雄浑,还是江南山水的烟雨朦胧、小桥流水的文人情怀,其寓于“形”中山水的生命感,在其笔下“全其骨气”是整的、是活的。“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不仅形似,还有“骨气”,以形达意,以势取胜,这就是他的山水造型观。所以,马锋辉的山水气势,是他已经吃透了不同山水的结构后,把结构变成生动的形象,然后才落笔成形。他的作品,多数画幅不大,但气势浩大,沉雄的笔墨和内在的山势给观者带来了扑面而来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14.jpg

雁荡山写生之十二

32cm×48cm

2015年

焦墨用笔是马锋辉写生境界的语言特质

在中国画诸多技法中,焦墨法是古老且有难度的表现技法。焦墨的纯粹性迫使画家直面笔墨的本质。马锋辉的焦墨,有传统的浓墨,也有淡墨,但都以“焦”的用笔方法体现物象的特质。“焦”即是不掺水分,或少有水分,使笔在相对枯干的状态下呈现一种物态万象本质的美。

比如《雁荡山写生》系列,苍而润的如椽大笔或纵横挥写,或轻描淡写,画幅虽不大,但写的豪气内势极足。太行纪游中的渴笔,扫出的山脊像青铜器上的铭文,每一道皴擦都带着金石崩裂的质感。而《黔中写生》更是寥寥几笔,大气磅礴,貌似枯槁的线条在转折处暗藏生机,如同老梅虬枝上萌发的新蕊。

8.jpg

画乡礼张之二

32cm×48cm

2014年

他对焦墨的当代性转化最有心得,让最传统的技法焕发出先进性的视觉张力。这种用笔方法,在书法用笔中称如锥画沙、如折钗股、如屋漏痕等,这种用笔需要用大气力去贯注到宣纸,所以内力、内气十足。

他还有一种类焦墨法的手法,或可以称为灰焦法,其难度也在于去掉了极淡极浅、极浓极黑的墨色,而专注在灰色墨度上找变化、见层次。但在写生中仍多以枯笔的线性结构重构山体,中锋勾勒如铁线银钩,侧锋皴擦似斧劈刀斫,积墨处如千年古柏的瘿节,飞白处若山涧奔流的碎玉。这种极简主义的美学追求,恰似中国书法中的“屋漏痕”,在限制中见自由,于枯槁处得丰腴。

9.jpg

甘南行之二

32cm×48cm

2010年

虚实相应是马锋辉写生境界的空间属性

马锋辉的山水写生创作多以虚实相应的表现手法,譬如《黔中写生》系列,或近景实,平坡房舍,靠山而建,丛林高树,掩映其后;或山呈高远之势,乱笔披麻,纵横纷纷,线墨交错,气脉贯通,整体感极强。在整体的笔墨处理上,浓淡相间,徐急相合,在动态中形成一种虚实变化的静态美。

马锋辉的写生创作便是把虚与实作为一个整体来构建空间,使得画面通透灵动。这种语言自觉在甘南的系列作品中达到极致。画面完全摒弃了传统山水中的留白意境,以密不透风的焦墨点线编织出黄土高原的肌理。枯笔在反复叠加中形成深邃的空间层次,看似杂乱的皴点实则暗合着山石的天然节律,这种“乱而不乱”的笔墨秩序,形成了心理层面的维度,其空间意识正是画家对自然本质的哲学思辨。

10.jpg

甘南行之三

32cm×48cm

2010年

马锋辉写生创作的虚实营造,笔墨自身语言的丰富源于焦墨用笔的苍秀变化,过硬的书法功力使他可以自如地抒发“写”的特性。其运笔浓淡干湿变化奇妙,婉转圆润金石风骨等传统都在他创作的作品中有所体现。虚实除了笔墨自身结构性的变化,更体现在构图的奇巧上,大开大合,大密大疏。

虚与实在创作中的应用,是马锋辉主观精神和心灵的显现,也是他对自然、社会、人生真实体验的映射。他真诚地在体验中产生画中之象和画外之意,以自己的语言打动人,境界于是应运而生。

11.jpg

甘南行之五

32cm×48cm

2010年

山水心象是马锋辉写生境界的人文内核

对山水画中人文精神的不懈追索,是马锋辉的哲学思考和心路历程。画山水画重在物我的精神感应,“万趣融其神思”。他在实践中印证了艺术家的“神思”在“天人合一”的山水画宇宙哲学中的恰当位置。

在马锋辉的意识中,“天人合一”的山水观念和山水画境,明明白白地镌刻在华夏的山河大地上。这里的“神思”,又远远不同于“万趣”,完全可以以一“文”字来概括。山水,即为天之文;山水画,即为人之文,“天人合一”即在因心而化氤氲万象的团团水墨之中。

12.jpg

甘南行之十一

32cm×48cm

2010年

在皖南烟云中,马锋辉将目之所见的白墙黛瓦转化为墨色交响:焦墨勾勒的屋脊如篆籀般凝重,散锋皴擦的苔点似汉简残字般朴拙。马头墙的几何结构与传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形成奇妙对话,现代构成意识与古典笔墨趣味在此融为一体。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形式拼贴,而是文化记忆在当代语境中的自然生长。

他的泰山松云,以书法中的飞白笔意入画,用散锋干笔表现松针的凛冽,这种“写”而非“画”的笔性语言,将山水画从物象再现提升为心迹书写。皴法不再是表现山石质感的技法,而成为画家心绪波动的视觉记录。

他的雁荡纪游,画中奇峰既带着浙东山水的峻峭,又幻化成文人心中的人格象征。那些嶙峋的山石轮廓里,通过他的“迁思妙想”和“惨淡经营”,都能使“山川神遇而迹化”,完全把自己融会到大自然的境界中,以时代造就的心象,一反传统山水画中荒寒寂寥的避世情境,赋山河以人文大美,这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在笔墨中的复活。

13.jpg

雁荡山写生之一

32cm×48cm

2015年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得之自然,写之心源。马锋辉以写生之笔墨,绘心中之境界,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观念和语言的坚守,也体现了他守正出新,将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融入传统水墨山水画发展,拓展当代新语言、新范式、新境界的求索精神。可以看出,他的山水写生创作是人文山水的智性书写,是心象山水的精神境界,是时代山水的笔墨诠释。

马锋辉在写生中领悟山魂,搜索画魂,浇铸心魂,其写意高境展示了传统山水文化的深厚内涵和艺术传承之道中的时代精神。

文/李毅峰,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文化艺术商会会长、著名画家、学者,乙巳立春。来源:《中国画画刊》)


马锋辉作品欣赏

15.jpg

雁荡山写生之十三

32cm×48cm

2015年

16.jpg

陇南武都之二

70cm×100cm

2019年

17.jpg

国清寺写生

32cm×48cm

2015年

18.jpg

陇南武都写生

32cm×48cm

2019年

19.jpg

六盘水写生之一

32cm×48cm

2023年

20.jpg

六盘水写生之二

32cm×48cm

2023年

21.jpg

安顺牛蹄关写生

32cm×48cm

2023年

22.jpg

安顺写生

32cm×48cm

2023年

23.jpg

黔中安顺写生之一

32cm×48cm

2023年

24.jpg

黔中安顺写生之二

32cm×48cm

2023年

25.jpg

黔中安顺写生之三

32cm×48cm

2023年

26.jpg

黔中安顺写生之四

32cm×48cm

2023年

27.jpg

黔中安顺写生之五

32cm×48cm

2023年

28.jpg

黔中安顺写生之六

32cm×48cm

2023年

29.jpg

黔中花戛磋播写生

32cm×48cm

2023年

30.jpg

黔中盘州写生

32cm×48cm

2023年

艺术家简介

马锋辉|胸中有丘壑 笔下有真情

马锋辉,1963年生,浙江浦江人。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获硕士、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责任编辑:寿鹏瑶、周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