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策展人在艺术海洋中乘风破浪,用心呈现艺术的每一个细节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04-28 15:55:36

在山东美术馆的宁静走廊中,每一幅画作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汇聚成一场场精彩的展览,而背后的策展过程则充满了艺术的激情与智慧的火花。在指导老师孟宪平的引荐下,山艺美院史论系21级一小组采访了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对美术馆策展工作进行深度探秘之旅,体验策展人是如何将灵感转化为现实。

——编者按

策划的灵感之源:

从细微之处捕捉艺术的脉搏

一场璀璨明珠般的展览,其诞生源自策展人的灵感闪现,他们在艺术海洋中寻觅宝藏。这些宝藏可能是艺术家作品中的独特视角,也可能是社会热点中的文化印记。策划团队全力以赴,挖掘艺术动态,聆听观众需求,整理美术馆收藏,运用专业知识分析信息,寻找展览主题和框架。

在这个过程中,细节和相遇都可能成为灵感的源泉。策展人如探险家般在艺术海洋中乘风破浪,最终将宝藏呈现给观众。这些宝藏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策展人的智慧和心血结晶。欣赏展览时,我们应感叹艺术魅力,并感谢策展人的付出。他们的成果值得珍惜和传承。

精心挑选作品:

让每一件艺术品都焕发光彩

策展人在艺术展览中扮演关键角色,如导演般策划视听盛宴,展现艺术魅力。从确定主题开始,策展人需从广泛的艺术作品中筛选出与主题契合、独特且有深刻艺术价值的作品。他们需要化身为鉴赏家,审阅每件作品,寻找灵感和创意的珍宝。

除此之外,策展人还需考虑如何展示这些作品,以吸引观众并传达文化价值。在呈现作品时,策展人发挥创意,运用灯光、色彩等元素展现作品特点。同时,他们需考虑观众心理和感受,营造舒适、愉悦的参观环境。策展人还需具备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了解艺术历史、风格和流派,以及观众需求和审美偏好。综合艺术素养、创意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都是策展人所必备的,基于这个基础之上才能策划出美观且内涵丰富的展览,将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呈现给观众。最终,观众流连忘返,策展人的努力得到回报,展览才能成为难忘的艺术盛宴。

创新展示方式:

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AI绘画创作的风潮在艺术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在山东美术馆的展览中,AI创作的作品成为亮点,色彩丰富、构图巧妙,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策展人认为AI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和灵感来源,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局限。同时,AI绘画创作也引发了关于原创性和知识产权的争议,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尽管存在挑战,AI绘画创作的兴起为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期待AI绘画创作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艺术带来更多惊喜和感动。

image.png

观众体验至上:

用心呈现艺术的每一个细节

引人入胜的展览不仅是艺术陈列,还是视觉盛宴和艺术之旅。山东美术馆策展团队倾注心血和智慧,打造让观众流连忘返的展览。他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深入了解观众需求和喜好,为展览策划和调整提供参考。在内容和形式上,团队精选代表性艺术作品,巧妙运用灯光、色彩和布局,营造符合艺术主题且视觉冲击力的展览氛围。同时,注重展品呈现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装置,让观众深入了解作品背景和深层含义。

image.png

团队设置互动环节,如艺术家现场创作表演和观众投票,增强观众参与感和体验感。此外,注重展览教育性和普及性,提供专业导览服务和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高观众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山东美术馆策展团队致力于打造既吸引眼球又触动心灵的展览,让观众感受参与的乐趣和满足感,使艺术在互动交流中焕发新生,拉进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640.jpg

访谈实录

采访人:您从一个艺术创作者,转型为美术馆的管理者,感受如何?

杨晓刚:我之前在山东画院工作,既是画家,也是学术研究部的主任。来到山东美术馆以后,具体管理部门多了一些,行政方面的事务多了一些。不过,馆里有一支优秀的青年团队。这个团队是我的好老师,使我短时间内快速实现了身份的转换。创作的时候,尤其是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使自己内心愉悦,那只有自己快乐,而把一个展览做好,是给大家带来快乐。这就是“独乐乐”与“众乐乐”的区别。美术馆作为连接艺术与大众的桥梁,问需于民,通过精心策划展览,推进文化惠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更大的社会责任。

采访人:作为美术馆的领导者,您是如何处理和解决与艺术家、参展方等合作伙伴之间关系的呢?

杨晓刚:山东美术馆作为国家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策展的思路其实就是现在国家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对于文化艺术整体的标准。首先,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我会与合作伙伴明确合作的目标、范围等具体的因素,确保双方对合作内容有清晰的认知和共同的期望。其次,艺术家和参展方是美术馆的重要合作伙伴,他们的作品和展示对于美术馆的声誉和吸引力至关重要。山东美术馆致力于与艺术家、参展方等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持续的合作和互相支持,我们可以共同推动美术馆的发展和提升艺术界的影响力。因此,我会尊重他们的创作自由和权益,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当然,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我会保持灵活和开放的态度,与合作伙伴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包括协商调整合作计划、提供额外的资源支持等。

采访人:在策展的过程中,您是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艺术元素的?

杨晓刚:首先,我会深入了解展览中各种艺术元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当代发展趋势。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每种艺术元素的价值和潜力,而且还能为展览提供一个丰富的视角。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展览是能够将各种艺术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创造出新的艺术体验。这可能需要一些创新和实验,但我相信这是策展的核心价值之一。我们会尽可能多的邀请来自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艺术家来参加展览。这将为展览提供更丰富的艺术元素和视角,并帮助平衡各种艺术元素。在每个展览开放的时候,我们也会不断观察、倾听和适应,根据观众的反应和反馈来调整展览的布局、主题和展示方式。这不仅可以让美术馆更好地了解观众的需求,而且还可以使展览更加符合当代的艺术趋势。

采访人:在策展的过程中,如何将艺术欣赏与观众参与融入其中,引导更多人走进美术馆享受艺术之美?

杨晓刚:美术馆早期办展览,展陈效果简单,与观众容易产生距离感。事实上,艺术并不该是曲高和寡的。在策划展览之初,我们配套组织学术研讨、作品导览、公共教育等互动性活动,以此拉近大众与美术馆的距离,进而提升全民审美素质。十年来,我们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等展览中,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普及性活动。例如“济南国际双年展”,作品不再局限于常规的架上绘画,在展陈上,我们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使作品的互动性更强,让观众能够拥有沉浸式的感受和体验。为了做好美育,展览的每一件作品旁都有一个二维码,参观者用手机扫描就可获取语音导览,进而了解作品的本真,感受艺术气息。公教活动配有导览文章和志愿者,可以给大家提供更清晰、更直接的介绍。让观众来到美术馆之后,不再只是浏览作品,还能够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这些举措并不是要降低艺术门槛,而是增强了作品与观众的互动,真正让艺术拥抱观众。

采访人:山东美术馆与国内外其他美术馆、艺术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如何?能否分享一些成功的合作案例?

杨晓刚:山东美术馆在与国内外其他美术馆、艺术机构之间的合作方面我们也是积极推进,国内的机构,例如,山东美协,我们都是保持联动的状态,其他地区我们也是进行积极的交流,但是由于这几年疫情的原因,对于国外一些机构的合作我们稍微变少了一些,但是现在我们也是在积极拓展的状态。

包括我们山东美术馆积极与国内一流的专业机构、院校进行合作。例如,他们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机构共同策划并推出了“中国水彩泰山学术论坛暨中国水彩名家学术邀请展”等精品展览。这些展览不仅提升了我们山东美术馆的知名度,也进一步推动了国内水彩画艺术的发展。

疫情之前,山东美术馆在国际艺术交流方面也做出了显著的努力。他们与韩国、日本、卢森堡等国家的艺术机构进行了深入的合作,成功承办了“同裳-韩国现代美术中国交流展”、“鲁韩旅游图片展”等线下、线上交流展览,增进了山东美术馆与国际艺术界的联系,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山东美术馆还积极开展文化下乡、交流笔会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们这样做旨在让艺术普及大众,顺应国家的政策。

在成功的合作案例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山东美术馆与成都市美术馆的交流合作。当时我跟馆内专业团队赴四川考察交流,与成都市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就策展、收藏、研究、场馆运营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馆际交流。这种深度的艺术交流增进了两地美术馆之间的友谊,也为双方未来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采访人:山东美术馆策划展览的流程是什么?您方便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杨晓刚:山东美术馆这些展,对于展的布置和主题的选定都没有特别固定的方法,有一些是先定出主题,然后再去选作品,有一些则是先看这些作品,然后再想有没有适合他们的主题。一般情况下都是这样,最先有个主题,比如去年我们省美术馆10周年,就是先根据参展作品进行主题的选定再根据主题选择作品进行展览。山东的美术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是如何来践行文化两创指示要求的。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先把自己的文本做出来,先做出来整改通知,做出了一系列策划方案,然后去征选作品。那么艺术家把作品报上来之后,我们再去做,最后进行评选,这是一个你所说的,先从文本开始,先从主题开始,然后再用作品。还有另外一个是什么先锋作品的事,比方说像文旅部这几年已经推了好多年的美术馆的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要求美术馆对自己的藏品进行梳理、提炼、归纳再做展览。那就是典型的要求是你先去研究作品,先去看作品,你把你的作品摆出来,发现这中间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线索,然后围绕这个线索进一步深化,把作品更好的组织说再拿出一个完整的上来。究竟是先从作品开始还是先从主题开始,较多的可能是从主题先行,那么较多的也有可能是从作品或者是从艺术家先行。我觉得从哪出发其实并不关键,就是最开始作为策展者究竟有哪一个想法触动了自己的感觉,无论是面对一个作品也好,面对一个艺术家也好,面对一个选题也好,最开始有一个选题能够成型了,能够自圆其说了,能够形成了,然后利用作品来论证它,或者是面对作品很有感触,然后用其他的文字的东西来论证它,最终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方案把它做出来。对于展馆中作品的位置摆放就属于展示概念了,展示概念它一定是围绕前面的整个拓展思路来进行的,你在整个的策划过程当中,严格意义上讲就已经包含了作品下一步要如何排列的问题。这个排列首先是一个顺序的排列,谁在前谁在后。那么至于具体的空间的排列,那就要看到具体的空间了,因为每一个展览的空间其实并不一样,山东馆是一个比较方正的展厅,可能其他馆是一个是一个异形的展厅,每一个空间,每一个具体的空间带给观众的作品的先后顺序可能也是不一样的。你需要去针对一个具体的空间,围绕一个我们先前已经研究明确的选题,让作品尽可能的呈现出一个秩序性的,然后让观众更好的去领悟你想表达的选题,这是一个总体的思路,从而让观众产生共鸣。

采访人: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画展有一部分展出了一些AI创作,想问一下各位老师对于AI绘画创作有什么看法?

杨晓刚:AI绘画创作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单纯利用褒贬的态度去看待,我觉得这是一个时代进程的问题。就像高铁逐渐取代火车,汽车取代马车一样,你没有办法去评判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每一次技术迭代都意味着一次淘汰,也意味着一次科技和时代的大发展,总有一些人被淘汰,一次次科技革命最终带来的一个启示是我们应该拥抱时代,拥抱技术,如果与这个时代大潮逆着走,最终的选择恐怕是被淘汰,成为某种异样的东西。从技术的角度看,AI绘画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领域的一种应用,它使用算法和大量数据来生成新的艺术作品。这种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能够创作出令人惊叹的画作,有时甚至难以与人类的作品区分开来。就像你们所说双年展火出圈的原因,就是我们对AI的展示。当然AI绘画也引发了许多关于艺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讨论。一方面,有些人认为AI绘画破坏了艺术的独创性和人性,因为作品是由机器而非具有情感和创造力的个体产生的。他们想的是,如果AI能够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那么人类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可能会被边缘化。也有人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AI绘画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和灵感来源。AI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帮助艺术家发现新的创作思路。所以在我看来,AI绘画创作是一个具有潜力的领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我们也需要认真面对它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包括艺术的独创性、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AI与我们艺术创作者的关系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AI绘画创作的优势,推动艺术领域的发展和创新。而不是一味的去担心或者过分的推崇,总之AI目前看来也是中立的状态,主要还是平衡一下科技跟人的生产力的一个关系。

通过这场美术馆策展的深度探秘之旅我们不难发现策展人的用心和巧思以及他们对艺术与生活的深刻理解。无论是传统的绘画作品还是新兴的AI绘画创作它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一个个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梦想的故事。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些故事感受它们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力量吧!

(来源:艺苑纪事 文字/张亚楠、于欣瑶、任诗萌 摄影/王田甜)

  责任编辑:窦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