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中塞“铁杆情谊”跨越山海炫彩依旧——李善杰塞尔维亚友谊之旅见闻札记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7-02 12:59:37

一、礼遇通关

2025年5月23日凌晨3点,我和李建军书记等一行四人登上HU7969航班,从北京首都机场启程。历经十多个小时飞行,于24日清晨(塞尔维亚时间)飞抵塞尔维亚上空。随着晨光渐露,舷窗外贝尔格莱德的城市轮廓从朦胧变得清晰,初见的震撼与期待瞬间迸发,我赶忙按下快门,定格这份珍贵的初遇。

当地时间24日7:20,我们抵达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机场。通关时,安检人员留意到我们,面带微笑示意从快速通道优先通行,还热情主动引导方向。这看似寻常的举动,是中塞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生动写照。这份“特殊礼遇”,既源于塞尔维亚民众对中国游客的认可,更折射出他们对中国真挚友好的感情。

前来接站的塞族翻译玛丽娜(Marina)和司机司乐江(Srdjan)师傅热情洋溢。玛丽娜中文流利,从接机到行程安排,每个细节都照顾得无微不至;乐江师傅凭借娴熟的驾驶技术,载着我们驶向目的地。他们的一言一行,让我虽身处异国,却倍感亲切。

友谊1.jpg

二、参观玲珑国际(欧洲)有限公司

走进玲珑国际(欧洲)有限公司,王锋董事长热情接待我们并详细介绍了玲珑国际(欧洲)的情况。听取介绍后,李书记代表大家说:“感谢王董事长的邀请,您从泰国工厂专程赶来接待我们,我们深受感动,向您表示衷心感谢。”“在塞尔维亚有一百多家中企,玲珑国际(欧洲)有限公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你们为中塞友谊做出了贡献。”会后,杨科峰总经理带领我们详细参观公司。

友谊2.jpg

玲珑国际(欧洲)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1月13日,2019年3月30日开工建设,2024年9月项目一期正式投产,是中国首个欧洲轮胎工厂。它位于塞尔维亚兹雷尼亚宁市,占地97公顷,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现有员工2300多人。

欧洲玲珑深度融合前沿科技,打造出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轮胎生产标杆,实现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库全流程自动化、数字化管理,大幅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其倡导的“绿色、清洁、文明、精益”新型工厂模式,引领行业朝着更环保、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

欧洲玲珑主动融入本地社区。在塞尔维亚设立玲珑公益发展基金,用于各类公益事业;定期举办员工家属开放日,增进企业与社区的联系。在员工餐厅与塞尔维亚籍管理员安娜・拉多维奇交流时,她展示了工位上的“双语管理手册”。人力资源经理王鑫鑫介绍,公司推行“三元文化融合计划”:组织中塞员工共同参与文化活动,建立跨部门协作小组,实施“双向导师制”,形成独特的管理生态。在职业发展方面,塞方团队与诺维萨德大学共建“玲珑学院”,培养技术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欧洲玲珑现有塞尔维亚当地员工超1700人,积极参与当地“青年就业计划”。捐赠150多万欧元,用于当地学校改建、医疗设备采购及环保等项目。玲珑团队将塞尔维亚人推崇的“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管理,设立“员工荣誉墙”,提升了品牌在当地民众心中的认同度。

欧洲玲珑轮胎在塞尔维亚的实践,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范例和跨文化管理的创新样板。这座现代化工厂,不仅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实力,更是中塞合作共赢的典范。塞国总统多次到访调研,当地员工满脸自豪,见证着中塞合作给塞尔维亚经济注入新动能。

友谊3.jpg

三、参观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

塞族翻译尼古拉(Nikola Božničevski )毕业于贝尔格莱德大学汉语专业,中文流利、翻译水平出色,他带领我们参观了孔子学院。

友谊4.jpg

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武鹏院长介绍,学院自2006年成立,作为塞尔维亚第一所孔子学院,在促进中塞语言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2022年山东大学与贝尔格莱德大学签署共建协议后,其发展更具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开展中文教育

孔院根据学员的不同年龄层次和汉语水平,提供多样化的中文课程,满足当地民众的学习需求。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模式,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汉语技能,还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中塞之间的交流合作储备了重要的语言人才。

(二)传播文化促进交流

为进一步促进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孔院组织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包括中国传统节日庆祝、“国际中文日”活动、中国文化讲座以及书法和国画工作坊等。这些活动为塞尔维亚民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中国文化的宝贵机会,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互鉴,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和友谊。

(三)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孔院积极参与塞尔维亚的社会文化生活,通过与当地学校共同举办音乐节、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使中国文化成为当地社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此外,孔院还与当地教育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贝尔格莱德大学的合作,涵盖了师生交流、联合科研等多个领域,有力推动了中文教育在当地教育体系中的融合与发展。

(四)携手中资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孔院利用自身平台优势,构建与中资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课程,为企业培养既懂中文又熟悉中国文化的本地员工,以及知晓塞尔维亚语言文化的中方员工,助力中资企业在塞尔维亚的发展。为大学与企业搭建合作桥梁,为人才顺利输送到企业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合作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孔院协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影响力。

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通过多方举措与不懈努力,在塞尔维亚推广了中文教育、传播了中华文化,有效促进了中塞两国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充分发挥了文化平台与文化桥梁的作用。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塞尔维亚民众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市井烟火里的情谊

(一)历史与建筑之旅

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的首都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古老建筑诉说着岁月故事。

塞尔维亚历史博物馆位于市中心,自1844年成立,是巴尔干半岛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门前,米哈伊洛大公的雕像庄严肃穆,守护着馆内四十余万件珍贵藏品,见证着塞尔维亚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变迁。

友谊5.jpg

南斯拉夫博物馆,承载着南斯拉夫从诞生到解体的完整记忆。其中,“花房”是南斯拉夫前领导人铁托安息之地。馆内文物、照片和多媒体展示,再现了这个多民族国家跌宕起伏的历史。

友谊6.jpg

站在塞尔维亚中国文化中心大厦前,1999年美国及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的记忆犹存。三位英勇的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在此遇难。如今,遗址旁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他们的名字,承载着无尽哀思与敬意。一位塞尔维亚老人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塞尔维亚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朋友的伤痛,也铭记两国友谊。这段历史是两国人民共同的精神纽带,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也彰显了中国的崛起与强大,中塞友谊历经岁月愈发深厚。

友谊7.jpg

友谊8.jpg

漫步卡莱梅格丹城堡古老城墙,多瑙河与萨瓦河在此交汇;踏入圣萨瓦教堂,感受艺术与信仰交织;走进泽蒙小镇,领略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中欧风情;探访诺维萨德主教堂,探寻艺术与历史交融的魅力。每一处都留下了珍贵记忆。

(二)城市生活与民俗风情

米哈伊洛大公街是贝尔格莱德最负盛名的步行街,自1979年起便被列为国家保护的历史文化单位。漫步街头巷尾,教堂管理员热情讲解历史,小商贩用中文招揽顾客,博物馆讲解员对中国游客特别关照……这些日常场景,拼凑出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温暖图景。友谊不仅在宏大合作中,更浸润在市井生活点滴之中。

友谊15.jpg

友谊16.jpg

从通关时信任的目光,到工厂里协作的身影;从文化课堂的思想共鸣,到街头巷尾的温情互动,这场塞尔维亚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塞友谊被称为“铁杆情谊”,源于政府间战略互信与民间交往,得益于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期待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继续绽放绚丽光彩。

文/李善杰,来源:玉兰堂主)

画家简介

李善杰为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捐赠巨幅工笔画《玛珈山下情意浓》

李善杰,号玉兰堂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山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山东工笔画学会理事、山东民盟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岩彩画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寿鹏瑶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