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李一主编《宋徽宗书法全集》 | 汇学术深度、艺术神韵与赵佶书艺之全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7-05 12:49:52

纵观中国历史,留下书法作品最多的帝王是清代的爱新觉罗·弘历,但是论到艺术造诣,他远逊于宋代徽宗皇帝赵佶(1082—1135),后者是开宗立派的真正书法大家。历代擅书的帝王虽众,然论及书法史之贡献与艺术成就,赵佶堪称第一。李一先生主编的《宋徽宗书法全集》近日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为当代书家和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内容全面的高清文献。

具有特殊身份的艺术领域领导者,往往能通过倡导文化价值观念对社会审美取向产生深远影响。宋徽宗在引领社会整体书画艺术向更高境界发展的同时,更以极具标新立异色彩的个体探索彪炳书史。如李一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赵氏“在位期间,引领艺文风尚,振兴书学画院,自创瘦金书体,可称为一时艺文旗手、千年杰出书家”。

李一先生认为,赵佶重视书画建设之举,其实是北宋前期“百年无事”、休养生息,然后“积累了文化艺术赖以生长繁荣的物质基础”的结果。天下太平,必然发展文化艺术,加上王安石变法思想弥漫朝野,影响所及,“文化艺术,包括宫廷绘画创作出现了不满足于现状的强烈创新倾向”。在徽宗一朝,“画院登峰造极,尤其是体制清赡、作用疏通的卷轴山水、花鸟蔚为大观,出现了与五代、北宋前期画院迥然不同的新气象”。

谈到赵佶的书法,人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瘦金体”。历代对瘦金体有过不少定义,如近代叶昌炽《语石》所说:“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称‘瘦金书’也。”李一先生认为,赵佶瘦金书所具有的“仙风道骨的瘦硬”作为书法审美的追求,其来有自,可以视为唐代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倾向和褚遂良、薛稷、薛曜等人所擅细劲瘦硬式楷书的升华书体。先生在序言中梳理了赵佶瘦金体书法的来源,分析其中的技法难度,也特别写出这一书体在后世的传承脉络。

《全集》系统辑录赵佶传世书法墨迹与拓本,依书体类编为瘦金体(占比近三分之二)与行草书两大部分,并对35件作品的创作年代、材质、尺寸、鉴藏印及现藏地等信息予以著录。

楷书部分的第一件作品是书于1104年的《楷书千字文》,书家此时22岁,“瘦金”书风已颇显精到,全卷书写规整,一些细节极具装饰意味。继而为书于政和年间(1111—1118)的《夏日诗帖》和书于1110年的《闰中秋月诗帖》,虽仅比《楷书千字文》晚几年,但写来愈显飞扬气象。同样书于政和年间的《牡丹诗帖》《鹦鹉诗帖》《瑞鹤诗帖》等作品为瘦金体行楷,呼应生动,用笔提按明显,运笔疾速,令见惯赵佶瘦金体楷书的读者和书家不禁击节赞叹,亦可领悟瘦金体最鲜明的特点其实是楷体而行意,点画之间的有限萦带,呈现得既写意又不乏装饰意味。赵氏代表作之一的《秾芳诗帖》为古代瘦金体中的大字,单字约12.5厘米见方,《全集》以接近原大高清印刷,尤有助于书家、读者体味与习仿其笔力和风神。

在行草书作品中,年代最早的《崇宁癸未奖谕敕书碑》书于1103年,其次是《恭事方丘敕卷》,书于1114年。这两件作品与上述年代最早的瘦金书作品虽然均为同一时期所书,但书体不同,如果对照欣赏,则研究者不难透过外在的字体形态差异,感受到作者笔下相同的精神气象。作为草书代表作的《草书千字文》,全书共收录2件,一为书于1122年的墨迹长卷,一为约书于大观年间(1107—1110)、现存于宋拓孤本《郁孤台法帖》中的拓本。前者近年有多种单行本字帖印行,影响广泛,后者为残卷,从多数字用笔萦绕婉转,可以视其为开南宋“游丝草书”先河之作。赵氏草书将“颠张醉素风”的大草特征融于自家温婉风度,呈现一派典雅自如的皇家气象,在历代名家书写的多种《草书千字文》名作之中独树一帜。

《全集》在尽收经过确凿考证的作品的同时,还收录“存疑作品”及“题签”“瘦金体通宝”“宋徽宗钤印位置分布”“宋徽宗常用印”“宋徽宗书法年表”等内容。其中,“宋徽宗钤印位置分布”介绍了著名的“宣和七玺”的印文形态和其在所钤藏品中的固定位置,并以此七印钤于王羲之《上虞帖》的情况为例,让读者能够认识“宣和装”的款式。《全集》的编著者邱金生在完成全帙编纂的同时,还做了一些很有意味的工作,比如《怪石诗帖》中,诗为七律,54个字中竟有12.5个字是用红笔写出的,如果只看作品,这些红字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待看到作品信息,方知编者对原作近1/4的缺损字迹实施了学术性补笔。此细节既彰显编纂体例之创新,更凸显编著者的专业水准。

李一先生在序言中对赵佶的艺术成就做了全面而准确的定位和评价。序言对赵氏草书的取法和书写特点进行探讨和总结,认为虽然其成就略逊于瘦金体楷书,但“然亦颇为可观”,“在历代帝王中仍是佼佼者”,可以说“徽宗以一己之力,为北宋草书的发展画了一个圆满句号”。一般说来,瘦金体楷书用笔轻盈飘逸,起收、转折处多有顿挫,筋骨细劲,瘦硬奇崛。细读这部《全集》,在细品作品的同时,更可倾注心意去揣测书家挥运时的内心情致。

《全集》在正文之后载有4篇“专论”。吴彧弓《宋徽宗楷书“瘦金体”刍议》一文,对赵佶“瘦金体”的取法渊源、技法表现和美学意蕴三方面进行研究,在探讨其美学意蕴时,特别指出赵佶楷书对“鹤膝”“竹节”之类“笔病”的放任,但这类“笔病”也成为他构建瘦金体独有的形式美而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张耀虎《宋徽宗草书略说》一文,在对北宋草书发展分期的基础上,从审美风尚、书写技巧、时代环境三个层面深入探析赵佶草书风格的形成,并反思其成就和局限;谢孜菡《论宋徽宗“诗书画”一体化的实践创新与审美思想》一文,由赵氏个体的艺术实践探讨赵佶的“诗书画一体”观,并指出这一艺术观同时表现在赵氏对北宋画院制度的改革上,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诗、书在绘画中的地位;杨沆《宋徽宗时代的书学》一文,由梳理东汉“鸿都门学”的传统入手,讲述宋徽宗顺应都省“重置书学”的提议而建立“翰林御书院”的过程,探讨了其存续期间对人才的招募方式和职能实现途径,文中还提到宋徽宗组织编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印谱》,鉴于宋太宗一朝由王著摹刻的《淳化阁帖》多有失真和编选错误之弊,而命蔡京等人重新以内府所藏墨迹重新摹勒完成《大观帖》这一时代工程的功绩。几篇文章在研究赵佶书法之美的同时,又能正视其中的不足,体现出当代书法学者的理性思考。

品味《宋徽宗书法全集》,我们会很自然地认识到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一个传统,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因所处历史阶段的形格势禁而难以成就优秀品格的人物,可以在特别的艺术门类中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宋徽宗如此,王铎也如此,书法是他们的第二人格主体,当然在道君皇帝这里还要加上绘画,以及他以帝王之尊而设立、组织翰林书画院从而为古代艺术史做出的贡献。人生不能如意,政坛难得驰骋,但他终能在翰墨丹青的舞台上把人性的自由、尊严、智慧这些美好的东西尽融其中。

文/王谦,美术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山东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来源:江西美术出版社)

图书简介

图片

《宋徽宗书法全集》

主编:李一编著:邱金生

书号:978-7-5480-9883-6

页数:388

开本:889毫米*1270毫米16开

定价:268元

本书是一部系统收录与研究宋徽宗赵佶书法艺术的权威著作。作为北宋艺术造诣最高的帝王,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以瘦劲犀利、风骨卓绝著称,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独特典范。本书以“精、全、美”为核心理念,全面梳理其存世作品,兼具了学术深度与艺术鉴赏价值。

全书汇集墨迹、碑刻、御题、花押、钱币铭文及印章等百余件作品,涵盖其书法创作的多元载体。编撰团队通过严谨考证,为每件作品标注基本信息、释文、题跋及历史背景,并对存疑作品也进行了呈现,为学界提供清晰的研究脉络。书中首次整合海内外公私收藏资源,填补了宋徽宗书法系统性整理的空白。为还原艺术细节,全书采用高清图像技术及印刷技术,以展现“瘦金体”的笔锋力度与墨色变化,令其“屈铁断金”的独特神韵清晰可感。布面锁线精装与艺术纸印刷结合,既保障长卷完整展示,又赋予书籍典藏品质。

本书的出版,不仅为专业学者提供了研究宋徽宗书法的重要资料,也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与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近距离欣赏帝王艺术的窗口。通过本书,读者既能感受瘦金体的精妙技法,也能从中窥见宋代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书法研究与文化传承的珍贵参考。

艺术家简介

李一《开元室序跋集》 | 王谦:兼具学术思想之富、情感蕴涵之厚和文章创作之美

李一,1957年生于山东曲阜,博士,美术史论学者,书法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理事。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观察》主编。

作为一位美术史论家、书法家,李一先生始终秉持“持艺舟双楫求学艺相成”的理念,数十年来,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中西美术批评比较》《新中国书法六十年》《一画心源》《隃麋四记》《变鲁集》《开元集》《开元室章草题跋》等著述,并担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中国艺术通史·元代卷》主编、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共和国书法大系》总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书法分支主编。其中,《共和国书法大系》于2010年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中国书法兰亭奖。

李一先生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览,2005年以来,陆续在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收藏。2017年起,他开始从事摩崖书法艺术创作,通过登山挥毫、执笔青崖,不断探索中国文化儒释道的核心思想精髓。

  责任编辑:尹子怡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