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释义
明代之前绘画的发展,每一次历史的轮动,或自律形式,或他律形式,都是文人推动演进的结果,而此后绘画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因素和不同阶级的人物共同介入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一种“范式”的转换和过渡。
“范式”一词源于托马斯·库恩,如他阐释“规范科学”与“革命科学”一样,说明了在许多时期,任何科学领域的一批实践者并不是对学科的基础提出质疑,相反,他们应有所谓“范式”旨在扩大某个特殊领域的知识。据悉,贡布里希提出了“不再只有一种艺术史,而是有许多自由地跨越了无数所谓的‘学科’界限的不同探索路线”。对这一观点的认知,中国写意美学远比西方早了千年之久。
《清风坦荡》
240cm×200cm纸本设色2021年
写意绘画自明清以来,其身份的界定缘起“文人画”。宋代苏轼在《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中第一次阐明了士人的绘画理想与精神意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依此,苏氏极为推崇王维的绘画,较之吴道子的“画工妙绝”,王氏则是诗情画意,呈象外之形,得意外之趣,借题画之书点醒画中笔法,以诗句衬出士夫言喻与内心境志。“画中有诗”是线性的表达,“诗中有画”是诗性的抒发。“士人画”生存在重文抑武的社会生态中,依附的是“道济天下”的观念,遵循的是儒家之道统,以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入世情怀。
《梅花图》
138cm×69cm纸本设色2021年
元初赵孟頫延续“士人画”的概念,作“士气”一说—“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意在引书入画,以别于画工匠气。这是处在元氏外族以武胜文的阶级形态中,为文人找寻的精神寄托,表达“困则独善其身”,消极怠世,遁入山林的意向,是基于“释”“道”两家观念形成的出世思想。
明代董其昌则总结了“士人画”的变迁过程,第一次以理论的形式提出“文人画”概念,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强势意志下,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以展文人士族之抱负。这是整个大明王朝时代的文化缩影。
《青松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