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胜:1950年生于青岛,长于济南。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2年获“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著名山水画家。
方辉:1975年生于山东莱州,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山东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浙江黄宾虹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山水画导师。
方辉:陈老师好,很高兴有机会和您谈黄宾虹,您的山水画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从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您吸收了不少黄宾虹的语言,当然对这个语言的吸收是内在的,不是表象的。我认为您的画中富有禅境,是从黑伯龙的法又追上的黄宾虹,您的画里还有一片宁静祥和的田园趣味。不知您可否就黄宾虹的艺术谈一点您的看法,究竟我们的时代应当用什么来丈量黄宾虹的艺术?
陈全胜(左一)和方辉(左二)
陈全胜:好的。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我学画的过程比较坎坷和复杂。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期,我受宋文治先生的作品影响,也得到了先生的亲自指导,后来受朱耷的影响最大,学习研究的时间也最长。也转宜多师,对很多历代大家,都揣摩过,下过不少功夫。我也喜欢黑伯龙先生的画,但先生的画重在气,笔迹飘乎,只能感受心摹,在某个阶段他的绘画艺术对我的作品确实起了点化的作用。但整个学习过程中,对黄宾虹先生的研究贯穿始终,但对先生的绘画保持一定的距离,我怕一旦冒然而入,陷进去以后出来很难,我学习八大山人,也是为学习黄宾虹先生画的一个铺垫,因为他的艺术个性太强,如果自己太空,很容易陷进去,而不能自拔。我读过很多当代介绍黄宾虹先生山水画的文章,但是能对先生的作品及创作理念,分析的深入透彻,切中实质的并不多,能有指导意义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是人云亦云,没能深入的理解。有的则是以自己之心揣度先生之腹,风马牛不相及。原因是这些人根本不了解黄宾虹先生的绘画。
方辉:那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对黄宾虹的山水画展开了解呢?
陈全胜:了解黄宾虹的山水画,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要学起来就非常难。首先是他书法的高度,如果没有对书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体会,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力,他的很多绘画技巧就无法理解,难以掌握。既使勉强去学,也是韵味全失,只是得点皮毛而已。我们可以说是黄宾虹画中的书法成就了他的艺术,这是当下许多画家、理论家看不懂黄宾虹,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方辉:中国画最重要的首先是笔法,然后才是墨法和章法,但我们今天看画讨论画却首先重视章法面貌,对笔墨认识是缺乏的,新文化运动以后,这个问题好像越来越严重。很多画家是从风格和特色角度来学习黄宾虹的,对他的笔墨就缺乏深入的认识。黄宾虹先生的画都是写出来的,并且他的古文字学的修养很深,所以他对于现代书法的革新也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看他画里的线条都是着意地强调了隶篆的笔法生成。当代一些学者认为,黄宾虹先生的贡献是把后期行草书的笔意经验加入到金文篆书的意趣表现当中了,或者说把金文写意化了,在甲骨和金文之中找到了他笔法的表现情感。他给学生讲他是把“二王”的那种方折的“刀”笔转为圆转的“杵”书,把金文“圆厚”的笔法重新作为了山水画的基本笔法,他的“五笔七墨”既是书法要求也是画家笔墨。我记得在高考辅导班学素描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画圆球石膏,要用方折的笔法一层层地切出圆来,黄宾虹认为,无论任何美术形式都是由方到圆的,从物质性的科学走向精神性的哲学是一个大体的路径,中国画特意强调的是以圆易方、各种造型在方园之间形成美学,太方太园就没有太多的审美价值,方园之间的变化美就是中国人崇尚的自然美——这是黄宾虹的研究。所以说,现在我们很多画家朋友故意弄几个大块儿的形来进行创新,实际上却缺乏民族的审美内涵,缺乏了一些学问的东西。
陈全胜:中国画就应该按中国画的规则来,不能太随意,更不能自以为是。过去有些好的东西因为我们的认识水平不高或认识不到,所以就被轻易否定了,变来变去回头发现,传统的法反而更好。对书法如果没有下相当的苦功,就不会有深入的认识,所谓的革新就很难实现,我一直对朋友们说,中国画的好多东西不是在绘画中所能理解到的,而是通过书法学习和研究才能理解感悟到的。中国的绘画是伴随着书法而不断演变发展的,书画是一体的,不是书画同源。
方辉:中国画丢掉了书法的参与就失去民族美学的精神,对本土的现代审美也就不会有太深的理解。
陈全胜:黄宾虹对真山真水的感受能力也是非一般画家所具备的,细看他的画,会感觉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山林岩壑的气息,让人如置身空谷,幽深静谧。寥寥数笔,可游可居,点点染染,气象万千,层层叠叠光影迷离,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很多人一生勤奋,功力也深厚,但却不具备这种对大自然的感受能力,行内常说的没有生活,也是这个意思。黄宾虹有着高度的传统文化素养,把自然感受概括得非常好,格调极高,气韵生动,直指人心。现在的艺术观比较混乱,大都在机械僵硬地照搬生活以迎合世俗,所以对艺术真谛就相去甚远。
方辉:黄宾虹的画是从大自然的丰茂处得法,崇尚密中疏的“逆光”效果,这与明清五百年间的文化趣味是不同的。清代的画是酸腐文人主导的风格,一味崇尚空灵。空灵是哲学的高境界,但太空了就成了空疏无物的苍白。空灵虚静的境界来自丰厚的物质积淀,老子讲究负阴抱阳,产生宇宙的大道是能量的含、藏,中国画含蓄、层次多才不肤浅,从技法来说,层次丰富才能解决中国画的浑厚问题,所以当时的法也出现了问题,这是黄宾虹要改革的地方。中国画有层次有分量,所以才能和西画进行抗衡。黄案虹认为山水画要繁而后简,他认为元人的东西,是从唐宋丰厚超越出来的,但如果没有唐宋绘画的底子就出不来元人的境界,所以他不直接学元人。他的这一观念也应当改变晚清整个的艺术风尚,国为敦煌也发观了新的唐宋的实物资料,可贵的是黄宾虹纠正时弊,很早就开始探索这个路,并且他晚年开始入简了。他求简的东西味道很好,但又不像元人的东西,傅雷说里面有立体派、野兽派的风格。黄宾虹认为在绘画的道路上中西方都是从写实到写意,都是从繁到简,这种认识就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