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jiaying
何家英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前面几位先生的发言非常精彩,几乎把对晓松的作品的感受、印象都讲透、讲到位了。我就感觉我现在说什么都是多余。晓松还是愿意让我再讲两句话,我就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晓松以他的宏大气势的花鸟画,一下子在全国成名,又调进了北京画院。他的作品在社会的影响力很大,推动整个花鸟画界中工笔画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困惑,也就是说很多人都模彷,这样就变成了八股套路。你一看,学莫晓松的样式非常非常多,那么这就给莫晓松本人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你该如何去突破自己原来的定势?所以我们大家,都会对他拭目以待。拭目以待的来观看、来期待晓松能够有自己的突破。
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今天进到了展厅,第一眼是看到了他的花鸟大画,那就是在原来的那个基础上,表现的非常大的一张,鸿篇巨制!那么,这张作品本身又表现出晓松一种内在的、对艺术的理解,和对传统花鸟画有表现的这种高度。
他那种宏大气象,表现出了西北汉子的一个丰富气质。同时,在艺术上,他能够把那么零碎的东西整合得非常单纯,非常的整体。
在画展中,他先给了我们一个震撼的一张大画。虽然他的画用了非常强烈的颜色,但是他仍然因为画的颜色单纯,有一种厚度,有一种力度,一种张力。
再看另外两张他的半抽象的花鸟画,我们已经看到了晓松在自身的花鸟画基础上,有了突破和新的表现。在这半抽象花鸟画中,看到了有一种新的艺术思考。所以,他不停留在具像上,而是有了抽象的思维。这使得他打开了一扇窗户。
这扇窗户是一个非常宽阔的、无尽的思维逻辑。那么,这种思维逻辑,就会表现在他在国外游观古遗迹的时候,在写生的时候。那这种写生,他不会停留在对对象的具体的真实描绘。这种祟高的遗迹,伟大到是非常容易被陷进去的这样一个艺术中的陷阱。很容易使我们推崇它,崇拜它啊,感受它。那么,就把它的形状真实的画下来,作为写生。
而晓松不是。他的感受,是带着一种文化的感受。是种中西文化的碰撞。他看到西方这样的艺术造型的时候,当然深深地被它所感染,对他有很强烈的艺术激发。
同时,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东方文化的一种内在的思考,与西方文化进行的一种碰撞,一种融合——他用妙想迁得的表现手法。
所以,他在写生的时候,不是照猫画虎,而是真实地表达出了对象的本质。特别是对于光影的处理。因为,在光的照耀下,他是有明有暗。
很多的画家在表现雕塑的时候,是很难脱离开这个明暗表达。晓松不是,晓松的画当中是有一定的阴影的,也有明暗。但是,他表现得如此自由,不停留在自然的明暗表达上,而是用中国的阴阳的态度。这种观念是自由的去发挥他的作用。
甚至,有很多的东西,他打破了型与型之间的关系。也就说。我从他的画上,能感受到晓松在艺术思考上已经非常深刻了。
他完全不停留在我们所认知的一个表象的观念上,所以,在中国花鸟画怎么发展的争论上、整个中国画发展的争论上,其实,看了晓松的画以后,每个人都要自己去思考。
艺术是什么也不要限定,每个人都有一种独立的价值。那晓松的价值,我们认为,就在于他在艺术上的这一步深刻的思考,和他所有的这种认知。这种认知和他的行为,就发生了知行合一这样一个结果。
它不是说,我们往往我看到了好多东西,我们认识到了他的美感各方面的认识,甚至如何影响到我的画里。但是你没有付诸实践,你没有把他表达出来,那么你的认知最后还是个零,是个空,
而晓松恰恰用把自己的时间集中起来刻苦的表达,把他的认知充分的表达出来。而且,这种表达找到了一种途径。
我觉得,他之所以能这么刻苦,是因为他有一种快感,他一定是快乐的。在创作当中虽然他是艰难的,但是他同时也是快乐的。所以会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同时他的花鸟画又有很多新的变化,这些,我看到了。不光看到了晓松的未来希望,也看到了对中国画发展所给予的一种提示。
所以说,这个展览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一个展览的问题。我觉得是一个学术认知的一个深度,提出了很深刻的一种思考。
谢谢晓松!也谢谢各位朋友!展览非常成功!祝展览取得这麽完美的成功!
谢谢!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莫晓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