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白贲之美——著名画家韩璐水墨画美学探赜

白贲之美——著名画家韩璐水墨画美学探赜
2022-11-02 11:25:0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宗白华先生在其《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对《周易》之贲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他认为贲卦从总体而言讲的是一个文与质的关系问题,这一思想同中国古代绘画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1)“象曰:‘山下有火’。夜间山上的草木在火光照耀下,线条轮廓突出,是一种美的形象。‘君子以明庶政’,是说从事政治的人有了美感,可以使政治清明。但是判断和处理案件却不能根据美感,所以说‘无敢折狱’。这表明了美和艺术(文饰)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局限性。”

(2)“王廙(王羲之的叔父)曰:‘山下有火,文相照也。夫山之为体,层峰峻岭,峭崄参差,直置其形,已如雕饰,复加火照。弥见文章,贲之象也。’(李鼎祚《周易集解》)美首先用于雕饰,即雕饰的美。但经火光一照,就不只是雕饰的美,而是装饰艺术进到独立的艺术:文章。文章是独立纯粹的艺术。在火光照耀下,山岭形象有一部分突出,一部分看不见,这好像是艺术的选择。由雕饰的美发展到了以线条为主的绘画的美,更提高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更能表现艺术家自己的情感。王廙的时代正是山水画萌芽的时代,他上述的话,表明中国画家已在山水里头见到文章了。这是艺术思想的重要发展。”

图片

《霜境天成》水墨设色34X46cm

“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以前山水大抵‘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梧宛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这是批评当时的山水画停留在雕琢的美,而没有用人的诗的境界加以概括,使山水成为一首诗,一篇文章。这同样表示了艺术思想的发展,要求像火光的照耀作用一样,用人的精神对自然山水加以概括,组织成自己的文章,从雕饰的美,进到绘画的美。”

(3)“我们在前面讲到过两种美感、两种美的理想:华丽繁富的美和平淡素净的美。贲卦中也包含了这两种美的对立。‘上九,白贲,无咎。”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所以荀爽说:“极饰反素也。’有色达到无色,例如山水花卉画最后都发展到水墨画,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所以《易经》杂卦说:‘贲,无色也。’这里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认为要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所谓‘刚健、笃实、辉光’就是这个意思。”

图片

《须弥世界》水墨设色34X46cm

从宗白华先生对“贲卦”的阐释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两点,一是“白贲”本身的价值更多的从属于人的精神范畴,是内在涵养的修持以及在心性上的“涤除玄鉴”,其并非是现实生活的准则,而是审美意识活动的策杖。二是“白贲”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影响很大,特别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绘画艺术一个审美理论上的支撑和导向,特别是水墨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点对本文尤为重要。

贲,是华丽的装饰,应该承认其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审美形式,但这种审美形式还并非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白贲”是“贲”的补充与发展,具有更高的审美情趣。如同中国的诗歌与绘画一样,这两者在审美追求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如同璞玉一样,无瑕无饰,洁若羊脂,自是品中上品。“白贲”成为诗画共同的审美高度。

图片

《捉虚空》水墨设色34X46cm

关键词:韩璐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