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封治国形容,他画得很安静,没有什么杂念。画中的人物是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两位青年艺术史学者,也是他最熟悉的人物,他和他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我更看清了自己。”封治国说,“我会沿着人物创作的主线,继续走下去。”
封治国画室里的书墙
封治国的画室,有三面的书墙。其中很多书,跟绘画关系不大,“我看书很杂”。
不少经典书籍都是读博期间买的。老师范景中经常提醒学生,要从经典和原著入手去理解和思考问题,去理解身处知识体系中所必备的能力。
在封治国看来,读书并不是知识性本身,而是通过阅读后对一个人精神和品格的塑造,“一个人的判断力从哪里来,只有从阅读中来,这是我的体会。”
现在,只要放下画笔,封治国就会看书。他涉猎深广,但最喜欢的是和历史有关,自己还会动笔写。
作为艺术史论学者,他写得不仅仅是画评,是另一路的文章,比如他的博士论文《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活现了一个藏家近乎古怪的性情。
师友孙景刚评价,“治国写文,细看看有点像画肖像。选题和描述都隐约露出画者的观察习惯。”“用这样的眼光去看治国画的人物,就不难理解他的眼和心在观察和体味人的‘鲜活与生动’之中所下的功夫,在细节上独到的观察力。”
《春雷·1990》布面油画 250x525cm 2019
前些年,封治国完成了很多历史主题性的绘画。主题性绘画的核心在于情节的设计,时代气息不同,表情和动态也不同。最后画作的呈现是否有感染力,来自于画者对绘画主题深刻理解,对历史事件深刻的解读。
“我很少硬着头皮上,无论是哪一种题材或场景。”在进行历史主题性的创作时,封治国会有一种倾向,“追求通过绘画去体现人文气质。”这是他创作的核心,是一种发自心底对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关照与慈悲。
《吴阊雅集——明代书画艺术》270cm×440cm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