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展览上向媒体介绍《朋友圈》这幅画
一般来说,创作历史画,封治国要做大量的功课,收集研究照片、图像,创作时长少则半年,多则一年,而这幅《朋友圈》,“只画了一个星期左右。”
这幅画中,有他的学生,有他的朋友,“都是我身边的人,我把大家叫过来,很随意地就开始油画写生了,这幅画上,只有环境是虚构的。”
封治国说,这是在他进行历史画创作间隙的调剂,想让自己回到写生的状态中去,校正自己的观看,捕捉最鲜活的东西。
封治国收藏的连环画
封治国从小喜欢看连环画,常常如饥似渴地坐在县城电影院对门的书摊,翻那些小人书。他的绘画“童子功”就是从临摹连环画起步,至今随手就能默写出那些骑着马舞刀弄枪的士兵。
少年时代阅读经历的潜移默化,让他在走上艺术道路之初,就选择了人物写实绘画,而且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变。哪怕近年来创作了不少历史主题性的作品,也是围绕人而展开的。
“我的艺术脉络,线索清晰,但也经历过徘徊。”封治国说,他陷入过困惑。
在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留校任教几年后,封治国在创作上陷入了一段时间的困顿。于是,他来到中国美术学院攻读艺术史博士,想短暂离开绘画一下。
2008年至2011年,封治国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的是著名美术史学家范景中。这三年,他进入到另一个领域,看看学者们在思考什么问题。
三年读博,封治国看清了,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是一致的,重要的是研究的深度,而不是强行去追求些某些风格,嫁接某些样式。
2009年,他完成《有涯之生》的创作,“这是一个重要转折,我重新回到写实油画的人物创作”。
《有涯之生——青年艺术史学者》 160x50cm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