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回头来看迟连城油画新作《赵尚志领导抗联第三军战斗在林海雪原》。
赵尚志,是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是东北抗联主要创始人和著名将领。他和杨靖宇领导的抗联在冰天雪地、白山黑水之间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卓绝的英勇绝唱。他们的神勇气概威震日伪。他骁勇善战,坚强刚毅,令敌人为之胆寒。对于这样的历史传奇英雄人物,选择哪个历史瞬间来表现,是一个难题。历史题材绘画创作势必浓缩了画家对待历史和时代背景的认知理解和情怀抒发。作品的表现也必然反映艺术家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对于这一悲壮的历史,迟连城有别于众多表现抗联题材作品的悲苦场景,而是整体采用暖色调,以象征性手法将赵尚志的形象矗立于画面中心偏左的黄金分割线上,左边抗联老战士双手持枪形成的动势线指向主角赵尚志,枪的方向既成为张力结构的延展和稳定,也起到了观看视觉引导作用。右下角日军俘虏低头弓背的斜线延伸向画面右下之外,人物组合以及主角背后老兵的左手握枪姿势彰显了画面平面结构的扩张力量。遥远的地平线和蜿蜒曲折的河流营造出纵深透视,述说着漫长的艰苦岁月。纪念碑式的主要人物塑造及其浪漫主义的情境表现,尤其是切割式的边线锐化更加深化了历史悲壮的刺痛感,给观者建构了一个视觉阅读的豪情挽歌。
《女真五国部阻断鹰路之战》是一幅大场面的古战绘画作品。表现的是女真族势如破竹,腾飞于白山黑水之间,犹如海东青搏击天鹅之势,一举歼灭辽的历史画卷。
描绘冷兵器时代的经典作品很多,想要画出新意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创作课题。尤其是古装题材的历史画,既要有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的阅读,还要对服饰道具兵器做全面对应的研究,对战争时间、地点、战争特点都要做细致的分析。如此才能在画布上导演出属于自己的“大戏”。而连城的这幅作品的构图造势,可以看出他深厚的连环画创作功底,显现出视觉叙事的独特能力。两军双方通过色彩组成的布局分割和交错,既平衡了画面节奏又形成了构成语言。处处精心设计经营布局而又显得自然流畅,不露痕迹。画中黄尘蔽日、战马嘶鸣,兵器挥舞、寒光闪烁。画面右上骑马弯刀和左上方勒马回射的人物动态,不仅扩展了画面张力,而且形成的平面透视,既聚拢了视觉中心又导向主题表达。无疑连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改变辽国命运的大型历史战争画卷。
《寿山将军》一画是表现袁崇焕后裔、清朝末年著名军事是将领寿山将军的情节性肖像作品。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主动请缨,领兵赴前杀敌,身先士卒,屡建奇功。在后来的抗击沙俄侵略的庚子战争中,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积极抗战,多次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最后终因寡不敌众战败,毅然悲壮凛然,以身殉国。作者用顶天立地的构图方式突出寿山将军的悲壮气势,以坚硬的笔触,刀刻一般的锋利造型语言,强化视觉的“刺痛”感,庄重而肃穆的画面构成完全契合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的美学观点:“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在温克尔曼看来,“身体状态越是平静,便越能表现心灵的真实特征”。所以,坚硬的、冷静的硬边化的造型语言,营造出雕塑感和纪念碑的样式,彰显出英雄主义的精神气概和视觉要素。
嗄丽娅英勇就义 500Ⅹ200cm
《嘎丽娅英勇就义》表现的是中俄混血少女嘎丽娅英勇短暂人生的历史事件。1945年夏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一股顽固的日本军队驻扎在绥芬河天长山继续拼死抵抗。17岁的嘎丽娅的混血身份加之语言天分和勇气,主动请缨,跟随苏联红军劝降驻守在馁汾河天长山的日本侵略者。然而却遭到日军残忍杀害,尸骨无存。这样一个悲壮的故事在迟连城笔下被他设计的视觉修辞语言表现的更加悲情豪迈。一群做最后垂死挣扎的日本军人在明知必将面对的败局之中显露出无望的残暴和困兽的獠牙,面对手无寸铁的少女张牙舞爪而狂躁凶狠,刀影寒光指向画面中心的嘎丽娅,主角背后鬼影魍声的鬼子群魔暗示出悲剧的结局,图像的隐喻更加直击心灵。画面左边的方形洞口与画面右半部分的日本旗帜形成构图语言的的图形呼应,同时也指向了法西斯最终的死局——走出那个洞口缴械投降。一幅好的历史画作品,显然不是单纯讲故事,在叙事的过程中拓展观众的阅读空间,延伸出故事情节的时空发展和视觉演绎才有穿透力量。而这些细节、道具、色块及其人物动态设计构成的象征语言又进一步构成与加深了崇高的艺术属性。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迟连城新近历史画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通道,已然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脚步。在沿着这个通道创作推进的过程中,逐步蜕化那些惯性的、熟练的方法和技巧,穿越了从“生到熟”又从“熟到生”的艺术“窑变”。这种格式化的艺术语言编程,注入了历史经典的分解、研读、消化、吸收,更是植入了当代视觉叙事和人文关怀的精神理念,从而呈现出一种“迟式”表现语言风格。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认为,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对自然的诠释,是人类主观意识所主导的真正自由创造,材料、技术等只是外在影响因子。在他看来,艺术形式的变化来自形式自身的自律发展,或者说是艺术规律和艺术家精神情感双轨并行的推进。因此,他提出“触觉性”和“视觉性”。他认为一个时期的风格总是从“触觉性”向“视觉性”的方向发展,一部艺术史正是在“触觉”和“视觉”的两极间摇摆。所以,当我们看到迟连城绘画之中的大量使用刮刀、笔触不断重复所形成坚硬的肌理效果时,自然接受到了具有强硬的触觉信息。很显然他的系列创作所谱就的不是轻音乐或是小夜曲。他给我们谱绘的是历史的交响。画面上那些坚硬的肌理、笔触正是他反复弹奏的清脆而坚定的视觉音符。
一幅历史巨作给人的感受是复杂而丰富的,画面肌理、笔触的精彩都要规制于承载独特意味的造型之中。它们不能出“戏”,它们必须被“导演”。因此,当迟连城面对历史画创作当中的艰辛与愉悦,就像米开朗基罗的痛苦与狂喜一样,创作者会被牵动着走向深邃的历史画卷。(文/邢俊勤 2023.1.3于北京798 油画界)
画家简介
迟连城,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常州大学历史画创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北方油画院院长,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