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界山在焦墨画创作中,一改过去描绘山石结构的概念化、雷同化,从而成功的锐变为个性化、典型性的真切表现。王界山深知山水画创作中的“远看取其势,近看取其质”的重要性,在对景写生创作中,他将大的山势在心中定位之后,着意强化大处的宏观布局,而后从小处入手刻画。他将山石结构的细微之处表现得十分深刻和错落有致,区别于以往似是而非、简单俗套的画法,地理地貌特征鲜明而真切,地域、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正是王界山真正“读”懂了山的特质。由此,他的画形神兼备、超凡脱俗、意境高远。
诗情注入于画面之中,挥发和弥漫着触景生情、由心造境的画面,使传统的文脉“香火”不断地流动和升腾于艺术创作之中。他将诗词、散文和随笔等有机的与绘画结合在一起,这正是王界山难能可贵的地方。在当今人心浮躁、物欲泛起的时代,王界山能够闹中取静、潜心治学、脚踏实地全方位提升自我,注定他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推向更加高远的目标,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郎德上寨纳云烟96cm×180cm2016年王界山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土地上,怎样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怎样在文化的传统中创新求变,怎样在回归自然、直面生活中产生别具特色、超越自我的艺术作品,这是时代的需要和拷问。作为当代的画家和清华与北大特聘的艺术导师,王界山深感自己在艺术领域中的责任和担当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回归自然,以天地为课堂,在真山真水中教学和写生创作。他带领众多学生长期坚守于山林之间,使他在师法传统又直面生活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他所秉承的“回归自然、法由心生”的创作主张是正确的选择。他的文思跳荡、灵心飞扬与新锐感悟的性情本色、极强的领悟能力、思辨能力和多情善感、慈悲情怀等,必然会成为他的作品中最为迷人的地方。
王界山将西画的素描、速写之法吸纳融入于中国式的默识、心记和心领神会为主的写生和教学之中,将现场写生的物象和包括笔墨在内的传统表现形式,加以更完美地消化和融合,使作品更具有主观创造性和更加彰显民族气派,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的中间段,力求意象表现的最大活力得以施展运用,这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精神的宏观领悟与对大自然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在二者的契合中寻找生机,在险中求胜的焦墨山水画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
春秋吴国盘门秀136cm×68cm2019年王界山
王界山的艺术实践经验,让我们考虑到诸如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主观与客观、生活与艺术、对景写生与因心造境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去思考从习惯性的审美理性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不断的超越自己,区别于他人,以最为持之以恒,以苦为乐的精神来完成艺术创作的“长征”之路,走向成功的彼岸。
(文/李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王界山是近些年来画坛瞩目的一位画家,其画、文、诗皆能。他是典型的山东汉子,身材魁梧,胸怀宽阔,风趣幽默,仁义直爽,既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豪气,又有温文尔雅,执着而深沉的个性。出外写生他能一天走几十里山路,回到画室,他能彻夜不眠连续创作,乐此不疲;朋友聚会他能谈笑风生,妙语连珠;独自伏案,他能潜心苦读,悉心揣摩,直到有所体悟,曾写下10多万字的创作随感、读书笔记、诗和理论文章。曾有美术批评家形容他“动如赤兔,静如处子”,评价十分到位。王界山认为艺术是严肃的、神圣的,需要多年的学习和创新,因此,他不断地走进高等学府潜心深造,用理论充实自己;频频下乡,写生创作,锤炼艺术的创造之美。就是这样一种文雅与豪情的性格反差,动与静的角色转换,活跃与深沉的思维辩证,执着与历练的相互交融,造就了王界山“磅礴大气、隽永雅正”的人格理想和独特画风。
《易经·说卦》中云“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如果说仁义德行是王界山磅礴大气画风的基因,那么,潜心苦读、不断提高修养就是其隽永雅正之气的底蕴,而天地之美又成就了王界山的执著追求至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解读王界山,须从全方位展开。
雄关真如铁250cm×150cm2014年王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