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修养 厚积薄发
浩瀚的海洋,源自涓涓细流,渊博的知识,在于点滴的积累。王界山先后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这些高等学府里,他珍惜时间,刻苦钻研,研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相关书籍,正是这样的经历使王界山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涵养,大大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升华了他的创作思想。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顔如玉。”书,特别是画论和古典哲学书籍,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支撑,赋予了他思考艺术问题的智慧,挖掘了他艺术创作的禀赋,成为他学业道路上的忠诚伴侣。老庄道学、孔孟儒学、易学、禅学都是王界山的研读兴趣所在,他撰写了不少读书心得和学术论文,如《道家思想与中国山水画》就是其中一篇有学术深度的研究性文章。王界山还深知对画论和历代大师的研究也是一个画家的必修课,东晋顾恺之的“迁想妙得”,宗炳的“澄怀味象”、“应目感神”、“神超理得”,荆浩的“搜妙创真”、“澄静思致”,范宽的“峰峦浑厚,草木华滋”,黄公望的“简淡深厚”、“雄秀苍茫”,八大山人的“雄奇隽永”,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等美学命题,以及现、当代的黄宾虹、傅抱石、石鲁、李可染、黄胄等大家的作品及其创作思想也无不深深影响着他,这些都成为王界山成长道路上的层层积淀。当然,国外诸如凡高、塞尚、雷诺阿、高更、鲁本斯、毕加索等等绘画大师,王界山也作了细致研究,这些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营养。
云门鸿运起65×45cm2019年王界山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篇》)在王界山不断潜心深造的历程中,书籍给了他跨越时空、穿越历史与自己喜欢的古今中外大师对话的能力。许多人鲜活的美学思想也成为他创作思想的一部分,并且逐渐融合,最终成为他的艺术思维,这使得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不盲目崇拜大师,不生搬古人模式和硬套画论教条,而是取其精髓,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通过读书,王界山得到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体会了“学以立德、学以培智、学以陶情、学以修身”,这种潜心修养成为他厚积薄发的底蕴。
秋山不染尘65x45cm2018年王界山
醉心自然 物我两忘
“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清·王原祁)北宋山水画四大家之一的范宽是王界山深入研究的画家之一,不仅反复临摹过其代表作品,而且对其画风成因也深有考究。范宽早年学五代的荆浩及北宋前辈李成,虽然有所得益,总认为“尚出其下”,便决意到大自然中“对景造意”,强调“写山真骨”,常常为体会山川之真貌,独自入山林经旬不归,深入观察、写生,所以他得山川之真貌、真情和真骨,加之其灵心妙悟,画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不朽名作《溪山行旅图》,以其雄壮大气之笔表现出了山川凝重、森然逼人的阳刚之美,构图、造势、笔法、造境均突破了前人之规,最终自成一家。明代董其昌也指出:“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而当以天地为师。”基于这些认识,王界山坚定了贴近生活、走进大自然的信念。因此,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名胜古迹,乡村农舍,处处留下了王界山的足迹。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山灵水秀的名胜景点,还是朴实零乱的山乡农舍,再平淡无奇的小境,王界山总能找到一种心境与物境的交融,甚至表现出化腐朽为神奇的睿智。
云开长城千峰明550x215cm王界山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