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孙博文山水画的现代转型丨以视觉的超现实性向自然之不朽致敬

孙博文山水画的现代转型丨以视觉的超现实性向自然之不朽致敬
2024-04-22 13:31:0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我们兴奋地看到,孙博文先生后期大气磅礴的山水是盎然奋进的,也是挣扎脱茧的,但绝非以往逃逸出世的。以艺术中的山水去拒绝社会历史和政治,以山水去拉远与世俗的距离,或者拉近与超越性的距离,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传统山水(画)超现实性的思维定式,是想象和概念化的产物。在孙博文的笔下,山水(画)也罢、山川也罢,它的超越性绝然不是传统的逃逸之地,而是代表不变与万变的时间上的永恒性对人的召唤。从1990年代中开始,他意识到山水(画)对人的召唤,将山川自然与自己本心相对照,于是喷涌而出的山水(画)蕴藏着可以超越的内容,而不再像古人、前人和许多的同代人那样,只是风景或者心境的表象写照,只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寄托。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这一百年来,在通常情形下,有多少画家一味不明就里地以“形而下”和“技术性”的山水(画)超现实的方式去接近自然的超越性,其实是无法实现意识上的超越性的,因为超现实性终究不是超越性。

许许多多的山水画家穷其一生,均止步于此,即逃逸或隔世或寄情,而并非超越。这是水墨画山水画难有突破而入当代的根源。孙博文先生有意识地摆脱这把双刃剑的魔咒,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他后期山水(画)中,艺术的超现实性接近自然的不朽和超越性。他的一个突出点是,艺术的超现实性不仅尊重传统,更洞察艺术之变的要求所在,加入自己的体认和取舍(用笔势的写意性带动主观色彩、大胆造型、书法题跋等等)。他的山水,纵然放达甚至不羁,但终究是人的山水,哪怕画面中常常没有了人的踪影。

孙博文后期的巨作,在画眉的诗文中常常禅机四处,但仍然是由己而发,为人而生的,这也正是他积极人生、色彩四溢的显现。在人之外的世界,即使是无限而且无穷的,也是无意义的。反之,人的世界虽然有限,却是一切存在具有精神意义的根据。孙博文的许多力作,由写意出发已然走向了强烈的表现,由主观的山水已然奔向了天宇和非现实,但其背后的依托和支撑,依然是对自然深深的眷顾——画面的一切都是为了亘古永恒的自然,而它的不朽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孙博文的存在。因此,孙博文用其所有的心力,完成其山水(画)与自然的合一,为我们提供了艺术的超现实性在存在论意义上向自然的不朽致敬的现代转型案例。

图片

《涅槃》2001年作358×143cm

(四)山水画的现代转型:过程与性质

孙博文在视觉优先的原则导引下对山水画视觉形式的表现力等展开的全方面探索,赋予了山水画在当代一种新的超现实性,而这即是他山水画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文化转型既是宏观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转型的产物,存在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和时代跨度,也是微观的个人或群体创作生产的具体环节、元素、材料和媒介转化的产物。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中国美术现代化尚在过程中为由,来否认对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性质上的表述。过程和性质虽然有别,但由于前述中国百年来水墨画的现代变革,不是线性的环环相扣的单一演进,而是不同阶段同时存在着多条变革演进的路径,它们相错展开,共同探索和发展,使得包括水墨画和山水画在内的中国当代文化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混合性,因此过程的规定和质的规定,非定性和定性之间,其实是不断变化和相互补充的。

对过程中某个或某群艺术家在作品中推进、创新时出现的视觉上新的特点和特征的发现和整理,即是对转型性“质”的接近,即是对“性质”的一种生动还原、提炼和概括,即是提供“性质”的征兆和底料。而真正转型何时来到和完成,其实是后人历史的再次和不断的总结。可以想见的是,从发展的角度讲,即使有静态的定性“特征”、“性质”,也不是一陈不变的预设,而是发展、变化和不断丰富、补充的。这才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对孙博文先生上述视觉推进的梳理,就是当下的“质”的表述。这种表述,即“视觉优先的超现实性”,的确是以文字和概念的形式出场的,但绝非仅仅停留在“观念”和“思想”的层面,而是指向艺术家对山水视觉语言形式的表现力和表达方式,指向艺术家观念外化、视觉化的一系列事实——笔墨、色彩、构图、造型,等等,这些才是孙博文实现山水画现代转型的关键实存。

图片

《柳拂红云三月天》2001年作360×144cm

6、孙博文艺术创造的启示

孙博文先生离开人世已近二十年,他的大写意泼彩山水,按照上一章第一节中形态发展来划分,应该归为“现代水墨”,但是从前述中国水墨艺术的复杂性和混合性以及交错展开、同时存在并发展的事实来论,他的艺术实践对于今天我们认识和理解水墨这门传统艺术的走向,对于我们应该建构什么样的当代水墨艺术,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的祖先因为在自己的艺术观中包含丰富的自然意识而彪炳古代世界艺术史。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和当代艺术注重气候、环境和自然的趋势中,我们如何运用当代国际化的视觉语言和材料,将祖先在人与自然意识方面的贡献转换和提取出来,形成符合当今艺术方向的新的视觉形象和风格,将是我们与西方艺术跨越彼此因为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而形成的隔阂和错位,在完整的艺术观视野中相互吸收和融合的最好途径。

什么是当代国际化的视觉语言和材料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我们长久以来了解和使用的视觉语言系统。中国传统山水画并不刻意再现具有具体时空特点的自然风光,但是借助于“三远法”对视线的自由推移、皴法对山石肌理向背的表现、线条起折转承的轮廓书写,却能够以一种高度诗性化和节奏化的画面形象去洒脱地抚爱和流连它。甚至于,我们的先人还发明了“卧游”山水的审美方式。从当代的角度看,要理解和欣赏这种高度内心化、意象化和“人格化”了的审美形象,需要经年历久的研磨和修炼。这不仅对西方人,就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都有着很高的审美能力要求,很难成为当代普通人能够分享的对象。

图片

《碧天如水白云轻》2002年作442×144cm

关键词:孙博文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