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对话魏广君:碑帖价值评估与深度挖掘的作用和意义

对话魏广君:碑帖价值评估与深度挖掘的作用和意义
2024-04-27 13:31:3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原石出土地点不详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拓片由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提供

续鸿明:“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突出了“探”和“品”。你曾谈到希望通过“品”确立当代书法创作的理想范式和代表人物,在接续传统的审美价值评判体系的同时,试图构建出与当代书法审美价值评判体系。请谈谈“探”和“品”的关系,以及“新探”的着力点。

魏广君:我们想通过这个系列展,对古代具有典型美学价值的碑刻进行一番梳理和评定,对当代书法创作和研究的代表人物,做一种初步的分析和认可。如果所有的研究对当代的作者没有提及,也就意味着经典和当代之间缺少一种关联,不做比照和品评,展览的意义就会损失一半。这四届展览,我们提倡的是一种研究的态度,提出问题,也能对当代创作问题作出客观的分析和主观的判断。像汉隶、篆书展的当代创作者中有几位很突出,是否会成为公认的,能传下去的代表,我们就不予以界定,因为在审美的社会性上,还有许多其他的标准参考、介入,搞不好很麻烦。留一个观察期,让后人去界定吧。

“探”就是发现,在众多新出土或过去出土的碑刻中,发现它成为经典之美的可能,同时从篆隶楷草各书体类型中发现当代的代表人物。其中有争议,还需要时间去沉淀,但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不去做这个事情。

“品”就是品评,对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属性、风格和高下优劣的划分和研究。“品”是中国古典美学和传统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作为一种普遍的评论方法和现象在传统文艺理论中被广泛地使用,如画品、诗品、书品。“书品”之名最早见于南朝梁庾肩吾的《书品》,开创以“品”论书的先河。此后,李嗣真《书后品》、韦续《续书品》、杨慎《书品》、杨景曾《二十四书品》、桂馥《国朝隶品》、包世臣《国朝书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品》等论著一脉相承。通过“品”让我们认识到古代金石书法的经典所在,关注到当代书法创作的理想范式和代表人物。

比如“汉隶十二品新探”这一概念的提出。汉代是中华民族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汉隶”有着宏大的精神内蕴,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典范意义。以当代之“品”的话语方式,结合古人的评述,从文献资料梳理入手,对上述汉隶经典进行了一次新阐释,发现和挖掘隶书之“新美”。在美学家张法先生看来,汉代隶书一直以来未有经典化的梳理,“汉隶十二品”这一新名称的酝酿和提出,意味着开启了汉隶经典化的新路。

“新探”的目的是塑造或重塑经典,是一种探讨,一种交流,对书法的艺术特征在当代打造一种比较明晰的类型化的认识和理解,寻找其普遍的发展规律,使书法艺术本体得到体系性的结构化的显现。清代碑学的发展,使书法一扫柔靡之气,极大拓展了书法的风格形式,到今天这种动力还在延续。未来书法艺术的发展也要扩大眼界,开放心胸,不断地突破书法固有的概念限定,方能无限拓宽属于书法艺术的边界。

图片

《姚伯多造像记》整拓近当代拓本

正面高87厘米宽66厘米

左侧高109.5厘米宽32厘米

右侧高109.5厘米宽32厘米

领略碑帖散发出来的文化风尚

续鸿明:如何理解“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对金石书法的新探,引入图像学的方法和之前的文献、考古研究有何不同?

魏广君:我不懂图像学,大概地认为是借助一种可以入手观察碑刻图像本身的,从字法结构,笔法形态到篇章布白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可能是依据一个书法图像进行多视角的赏析,对艺术家作为主角出现的背景分析,其间为了渲染气氛或有些“故事”的演绎,就会产生很多隐喻的东西,进而形象性地引导出艺术事件。这个事件本身是有形象、主体和情节的,进而关注到它的结构、形式、作用和象征的意义之间的关系。落实在书法上,也就是从字体的结构,笔法的选择,用笔的形态,到分布的黑白虚实、篇章的意义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这种图像的分析,不在于对它进行一个什么样的评价,而是为了研究图像演变的内核动力。

从书体演变到时代风格的生成,这其中的一个暗示就是对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文化态度、民俗风尚进行深度观察的延伸。用这样的方法研究金石碑刻不同时期拓片显示的状态,可以知道它在当时的特征和人们对它的行为、作用,在对比过程中就会引发出一些新鲜的观点,对创作生发出一些新的指导意义。从比较角度来看,比如一个地域的这通碑与下通碑在建立时间上的不同,从碑刻的制式、文字结构的变化到趣味发生的取舍关系,可以分析出不同时代审美的认知。在展览期间,一些同行强调唐以前的书体演变是笔法与刀法在刻制过程中相互作用中发生的。有没有这种关系呢?应该是有的,但总体来讲,相互作用的意义不是很大。金文向小篆的转变,到两汉篆书,在笔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商周金文笔法的运转回护上是非常复杂、非常讲究内涵的。落实在小篆的创作行为方面则相对简单,隶书是装饰性笔法行为的一种发展,发展到隋唐时期,楷书的产生是字法结构,运笔节奏上经过最大可能性的变化后的一种“简单”的统一。

从学习与创作角度来观察碑刻在书写过程中的墨迹转换,比如透过刀锋看笔锋,或者说通过笔锋表现刀法的意味,这些都属于一种写意性的推测。比如说“龙门二十品”刻制的笔锋比较明锐,多数归咎于匠人在刻制中的作用,但这种皇家石窟的书法必是当时的高手来完成的,匠人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胆量在刻制中用刀法对原作进行一种改造。另外,我们从西北现代出土的一些北朝墓志墨迹上来看,它的书写结构和点画变化的形态与“龙门二十品”没有太大的差别。

从笔法的体系性来讲,书法从上一个体系到下一个体系的演变,没有体现出它的完整性,反而促进了从笔法结构到用笔法节奏在历史性的转折过程中,人们总是可以智慧性地把不完善的一种状态予以在方式方法结构上的探索,使它发生新的变化。比如楷书,从钟繇往下到南北朝、唐初四家,都是在一种不完善的状态下发生新的变化,促进新结构的生成和新气质的焕发,一步一步促进了新书体的产生。

图片

图片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

关键词:魏广君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