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昌:总体而言,我的绘画实践始终围绕“绘画技术研习”、“绘画语言构建与完善”和“精神掘进”这几项工作内容周而复始地进行。技术要语言来组织,语言要精神来引导,精神要技术来支撑。虽然这些工作始终是紧密关联的一个整体,但每个阶段侧重点不同。精神的诉求永远是第一动力,是一种感性的召唤,但不够具体,每一次的“精神掘进”都会带来语言和技术上的挑战,需要语言和技术随后对精神进行确认,总结为“精神主导,画面优先”。语言纯化本质上是一项语言优化、提升表达质量性质的工作,是对上述过程的全面评价。
程小雨:在我看来,您是一个非常注重精神性绘画探索的画家,在不同时期总是呈现出不断地追问与思考,在您看来,绘画的精神性与视觉语言有着怎样的深度关系?能结合您的具体实践来谈谈您对这两者的关系架构和探索吗?
王永昌:我们之所以将绘画称之为“绘画语言”,就是因为绘画具有语言的性质和特征,即外在的视觉语言系统与内在的精神涵指系统之间是对应关系,绘画就是画家利用这种对应关系用图像编码,然后观者解码的一个信息传播系统。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我们不难理解绘画作品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直观的画面,一种是内在的精神性,这二者合一才是完整的作品,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精神是伴随直观的物质画面自然生成的,它必须是画者有意识地赋予的。然而画面易得精神难求,虽然围绕精神性的诠释做了很多工作,例如我总结的精神性洋葱模型,但旁观者泛泛地研究精神性现象与绘画者对精神性的自我发掘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工作,我认为后者更为艰难。
如果说哲学是从理性和意志而精神,宗教信仰是从神性而精神,那么艺术就是通过情感来到达精神的路径,而情感又是泛化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况且与艺术不能脱离哲学和信仰一样,情感本身也不能脱离理性、意志、神性独立存在。这样一来,确认自己最为本质的生命情感和精神诉求就极为扑朔迷离,它需要画家敏锐的感知、丰富的阅历、深厚的知识以及智识的加持。对于很多画家来讲他们似乎轻易就能做到,对我而言实在太难了,只能活在当下,想一步画一步看一步然后再想再画再看,如此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