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观点正符合张志民的想法,“让我在人民大会堂创作这么一幅重要的画,我就想画泰山。我是山东的画家,必须画泰山”。当然,张志民的泰山情结并不完全出于地域因素,更是缘于他对泰山文化的深刻理解。“我第一次去泰山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很小的时候去的,那时候去泰山纯是青年人去泰山的感觉,就是大哉、壮哉那种抒情。现在年龄大了,再去泰山就不像那样带着一种激情的东西去对待,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带着一种思考去研究泰山。”
“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在张志民的心目中,泰山是神山,是圣山!“好多专家把泰山比作‘山中之孔子’,孔子是圣人,泰山就是圣山,我觉得这个比喻很贴切。无论是从黄帝开始的历代帝王封禅泰山,还是老百姓自发地对泰山产生的各种民间信仰,都饱含国人对泰山的崇敬。”基于这个认识,在为人民大会堂画泰山之前,张志民就定了一个创作基调:“一定要画出泰山的正大气象,整幅画面从气场上就要表现出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浩然正气。”
《中华泰山》局部图
另外,中国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和传统笔墨精神,也是张志民认为这幅作品不可或缺的特质。“其实,动笔之前,有朋友给过我一些建议,认为既然是挂在人民大会堂这种国家殿堂的作品,就应该画得富丽堂皇、画得漂漂亮亮。”但这种观点被张志民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因为那样就画俗套了,富丽堂皇并不适合这种环境。我认为挂在这样一个重要场所的一张大画,它应该体现出一种高贵、儒雅,应该让人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泰山像一方玉玺安放在天地间”
大的格局谋划好了,张志民就开始创作。“我画画呢没有草稿,就不爱起稿,就是纸铺好,不一定从哪个地方下手。就随机应变笔笔生花,画一块开始生发出另一块,我喜欢这样,这样的状态就会很自由很性情的。”即使是这次创作这么重要的作品,张志民也没有画草稿,连有关泰山的照片都没看。“因为我已经去过很多趟泰山,在泰山搞过大量的写生,泰山上的石头、松树、云彩、流水、丘壑……都已经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可以说我对泰山早就了然于胸,泰山已经内化为我的胸中丘壑。我更多的是从宏观上带着对泰山的感情来创作,并不是纯粹地像导游图那样去画泰山。我觉得应该把泰山的灵魂、泰山的精华和它的文化境界给表现出来,这才是一个画家追求的真正目的。”张志民说。
《中华泰山》局部图
考虑到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张志民决定从俯视的角度来创作这幅画。“画家构思的角度应该站得高一点,从类似于航拍的那种视角去创作,让观者在欣赏这幅画时有一种鸟瞰的体验,就像坐在飞机上往下看,江山万里,体会到‘荡胸生层云’的感觉。”
张志民在《中华泰山》创作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