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王谦 | “寐草”是怎样炼成的?——品读沈曾植《东轩翰墨》断想

王谦 | “寐草”是怎样炼成的?——品读沈曾植《东轩翰墨》断想
2024-10-12 14:16:4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图片

图4致李逸静札(第6首)

上面是说沈曾植中年并未全取包世臣,但在另一方面,沈氏对包世臣的取法并不仅限于中年时期,由翰札可见,在其一生中,对包世臣的取法其实贯穿了由中年到晚年长达40年的书写历程,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与包氏行草书神、貌均极相似的作品,所不同者,是晚年作品同时增加了些许章草的劲爽用笔。可以这样说,对包世臣的取法,是沈氏书法恒年不变的“里子”,而在“面子”上,则伴随着中年时期呈横势、晚年横势稍有减弱的变化,越近晚年,对宋人的取法越减少,取法碑刻的成分越见增加。

具体考察书法体势的变化,可以看到1900年前后翰札字形已渐趋竖长,不论行间紧密还是疏朗,即便字距极紧,单字字形也极少见到横扁者。

再说得具体一些,则以第132首(图5)(1901年/423至425页)为分界,此札字形的竖扁比例均匀中庸,此前此后则距此愈远愈对照明显。

图片

图5致李逸静札(第132首)

吴郁生(1854—1940)为沈曾植绝笔联题跋中说:“乙盦于学无所不通,沈酣于金石,忠义之气郁勃于中,而偶发于书。故其书奇崛,摆脱恒蹊,按之规矩,亦无不中。尝与余言:‘平日瓣香安吴’,余谓:‘君书格在安吴上,以所得不独在书也。’”顷由宋人沈作喆《寓简》中读到一语:“学书者谓凡书贵能通变,盖书中得仙手也,得法后自变其体,乃得传世耳。”验以沈曾植一生书法实践,诚不我欺。

3

被忽视与被曲解的取法

以往学者研究沈氏书法的取法路径,似未见言及取法米芾行书。翻开《东轩翰墨》,只要致力于撷取细节,就能清晰地发现沈氏对米芾的取法,而且这一取法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比如,在第二时期,偶见呈现较鲜明米芾书势者,如第50首致丁立钧札(1989年/209页),小字行书时显米芾结字、用笔特点,字中的长竖、长竖钩,多向下偏右反笔写出,入笔较细而重按笔后收笔或出钩。

在第四时期,第166首(图6)致李逸静札(1905年/511至514页),大有米芾书意,为全书321札中最鲜明者;第167首(图7)致李逸静札(1905年/515至516页)、第168首致李逸静札(1905年/517至518页)亦微有米意;第176首(1906年/549至550页),亦为致李逸静札,书风与第166首相同,米意甚浓。

再看第五时期,第215首致李逸静(1911年/649至652页),王羲之帖派书风,融入米芾结字、笔意。

图片

图6致李逸静札(第166首)

关键词:王谦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