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粉 2005
现实主义之精神
从创作观念来看,赵晓东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他采用了一种类似人类学的调研方法,从所谓的“田野调查”入手,通过走近农民工,感同身受地深度挖掘每一个人物的身心状态。此种身心状态具有强烈的典型性,折射出人物的衣食住行和人生际遇,并以视觉的形式得以外化。赵晓东于老家川南富顺县城的早年生活孕育了他的这一天赋。他居住的地方是一条滨临沱江的古老街巷,有着沈从文笔下《边城》一般的水关码头和人文风貌。这里城乡生活彼此渗透,乡下人来此赶场、做工,成为县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他们的形象跳跃在眼目前,他们的家长里短也飘荡在这老旧的街巷中。在此环境下,赵晓东对底层劳动者的观察与感悟深入灵魂,并借由演员般的一次次心理演绎得以锤炼。这为他在现实主义创作中“情景还原”的本领打下坚实基础
环绕于生活的素材
确切地讲,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亦为随时代而流变的群体,从九十年代内地兴起打工热至今,已至少跨越两代人。赵晓东笔下的初代农民工,如探险者一般涌入城市,用农耕生活的经验应对复杂多变的城市环境,城乡文化的冲撞反差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尤为抢眼。然而,当他们的后代对城市有了更多的见识和融入,便主动隐匿自己的户籍身份,穿着举止与城里人混为一群。
初代农民工是一个外显的人群,他们毫不掩饰自身从乡野带来的“土气”,在早期城乡二元制度的惯性下,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必将成为城里人的一员,进城的目的很简单,只为暂且的“生计”。只要用劳力能换得比种粮更多的报酬,就值得抛妻别子,勇闯天涯。赚到钱后,他们大多会荣归故里,盖起崭新的小洋楼。至于因发财致富而摘除农民身份,甚而成为小老板或企业家,倒是听天由命的意外之喜。进城的农民工本质上也是一个封闭自洽的群体,他们从头到脚虽享受全球化的红利,但与先进的观念和技术仍为两重世界,正如贾平凹《河山传》里的洗河、罗山,只是换了一个有高楼的背景赚钱谋生,行事格调仍是农村人那一套。他们游离在城市规则以外的夹缝地带,在不确定性和机会之间找寻平衡,不辞辛劳地挣取可以目见耳闻的每一分钱。
《盛宴》150×300cm
布面油画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