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本设色 200cm×400cm 2021年
如此残酷的人生经历,带给艺术家的何止是挥之不去的血腥记忆,也许还有声嘶力竭、歇斯底里的表达欲望。
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过去40多年了,参战时的张江舟刚满18岁,18岁的青春记忆多了许多战火硝烟,多了许多血腥惨烈,这也许正是他对生死主题如此敏锐、对生命主题锲而不舍的重要原因。几十年的创作历程,张江舟几乎不曾离开对“生命”的追问。“殇——戊子记忆”“生命·墨语”系列作品,成了他追问“生命”的集中表现。满幅的人体铺排、独特的形式结构、飘逸的线条、或凝重或轻盈的笔墨格调,营造出一个深沉、压抑、凄清、苍凉的精神场域。他以一种“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式,倒逼着人的觉醒,唤醒了生的欲望,激活了人的生命能量。
张江舟以水墨艺术关注生死主题,却有几分超然通脱之意,这得益于他诗性的思维方式,得益于中国水墨材质的氤氲品质。他用诗意化解了死亡的恐惧和逝去的疼痛,用诗意弥合了阴阳两界,还生命以应有的尊严,让生命在诗意永恒中自由荡漾。
张江舟 力的沉寂
玻璃钢浮雕 60cm×60cm 1986年
张江舟对“生命”主题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验与热情表达之中。这种入世的功能转向,弥补了文人笔墨重言情悦性、轻现世关怀的历史局限。张江舟在其文章《不要上了文人画家的当》中写道:“文人画是古代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之余潜心怡性之物,无须承载更多社会功能。我辈画家专司绘画,除此别无功德可立。如果仍将绘画视作潜性之物,那是可耻苟且之行径。”艺术创作在张江舟眼中已远非悦性之物,而是关注现实、体验人生的精神磨砺。从他早年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浮雕作品《爱的烦恼》《力的沉寂》、油画作品《老河》《阳光下》到近期的“人类图像学研究”“春天的咏叹”“虚拟人生指南”“躺平一族”等系列作品中不难看出,他的画笔始终没有偏离对现世和沉浸其中的人的问题的关注与思考。面对灾难、战争、民生、能源、环保、大国博弈、疫情肆虐,乃至互联网虚拟世界和由此引动的国际动荡、人性蜕化、价值裂变,他以艺术家的敏锐与担当,不断地以笔墨的方式实现着以“人性的觉醒”为终极诉求的艺术表达。
张江舟 老河
布面油画 98cm×98cm 1985年
“人性的觉醒”是张江舟艺术的精神本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意识总是不断被遮掩、不断被弱化,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总是以牺牲人的尊严来实现其表面的和解。人性意识在中国文艺创作中忽明忽暗,呈现出觉醒,觉醒,再觉醒的抗争之势。20世纪初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吸收西方民主思想,倡导个性解放,是一种人性意识的觉醒。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实现了社会学、政治学意义的社会变革,更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启蒙和人性意识的反思与再觉醒。不例外的,张江舟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带有明显的人性意识的自觉。
张江舟 虚拟人生指南——别总盯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