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厅看了孙博文先生的作品,给我很大的震动。孙博文先生的这种绘画,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非常深厚的地方能够出现真的非常不容易。
看到孙博文先生的绘画,就会像我们以前看到梵高的绘画一样,你会感觉到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他的内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心境才能够画出来如此热烈的、如此奔放的、如此不拘一格的作品?这是值得我们个反思的一个问题。
他的作品很难用一个词、一个流派、一种思想来形容。并不是说孙博文先生的作品与山东画坛、甚至全国画坛完全不一样,它有传统的东西,但它更多的是现代的东西,尤其是它的色彩,色彩如此奔放、如此丰富!
他的作品在早期不是这样的,是很传统的,那么走到了一定阶段,画出来如此现代、如此不拘一格的作品,他一定受到一种禅文化的影响。
我们在他的作品画面上能够看到很多的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这些元素被他运用得非常巧妙,让我们感觉不到是否好像他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那么既有传统的、又有西方的、又不拘一格,我觉得这是一个画家他的伟大之处,因为我们今天很难找到很多的这种画面,或者是这种画家。
我们看到孙博文的作品的时候,第一是震动,包括激动,第二就是受到他画面的一个震撼,那么也为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画家而高兴。
我觉得这样的一个画家,他其实在山东的画坛,甚至在中国的画坛,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这种意义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局面。
他仅仅是在山东地界就能够画出如此了不起的作品,这是一个奇迹啊!这种大尺幅让我们想象当年孙博文先生在画这些画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一定是一个非常激情四射的这样的一个状态。
这些作品已经给我们后来人,包括我们山东的画坛以及我们从事艺术创作的这样一个圈子留下了一笔非常丰厚的艺术财产,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应该珍视的,它是很珍贵的。(苏金成在“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发言)
《春和景明》 361cmX144cm 2001年
一个“梵高”式的画家——孙博文绘画作品赏析
在孙博文的画展上,我第一眼的感觉就是我遇见了“梵高”!
孙博文的绘画让我想到梵高,是因为他的画面上有着气势撼人的视觉冲击力,画幅巨大,饱含激情。孙博文绘画的气吞山河之势,以及其中蕴含的那份强烈而炙热的感情,无不显示着他的胸襟开阔,涵养宇宙的修为,这也是很多人观赏他的作品之后的一种共同感觉。
孙博文绘画给大家印象至深,除了画面的震撼人心,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当代的美术教育。今天,美术学院专业越分越细,培养出的画家,越来越重视技巧,当画家们都在以玩弄绘画技巧,倡导主题先行,观念至上,表面上一派“风雅”之风盛行之时,乡野出来了一个孙博文,他的作品既给当代中国画坛一个震惊,也为大家带来一系列反思:当代中国画坛为何“死气沉沉”?为何中国水墨进入“穷途末路”?为何中国绘画越来越精致细腻,呈现萎靡之风?当这些问题围绕着我们之时,让我们思考中国画未来将走向何方的时候,不得不说,孙博文的绘画让我们眼睛一亮,并为之振奋!
《大千世界》 243.5cmX123cm 2001年作
一
我们虽然在孙博文的作品面前看到了他强烈的现代画面构成,以及明确的探索创作意识,但是,并不代表孙博文的绘画与传统无关,否则他的绘画从早期到后期的发展过程,岂不是无本之木!早期毕业于山东艺专的孙博文,收到过当时诸位名师的指导,可谓科班出身,“文武兼修”,他不仅仅像今天的美院学生一样,对传统绘画有着较为系统与深入的学习,同时还对古典文学与诗词有着长期深入地浸染,这些都在他后期的绘画中得以体现。
观赏孙博文在山东美术馆的画展,我们从他众多的作品中,尤其是他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绘画元素,比如题材:山川、河流、村居,乃至于那些家禽、炊烟、放牧小景等等,在他的画面上都得以充分表现。他在学院的学习所得,比如技法:构图、勾线、设色,乃至于皴擦点染等细节的处理,都可以看出他曾经对中国传统绘画有过非常深入的学习。他的绘画中又有着同时对很多元素的综合运用。
他1998年创作于青岛的作品《渔村唱晚》,可以以具象的描绘手法,使得山居人家,渔舟独钓之境跃然纸上。作品出了右下部分小面积的村景之外,整个上面使用泼彩手法将青山绘出,给人一种迎面而来的气势,山外有青山,绿有万千重。在作品的左上方,画家题诗:“野云如墨石径斜,勾勒皴擦点几下。青红不分倾于纸,正是黄昏待月华。”寥寥几笔一首小诗,写出了画境,也呈现了心境,可谓诗画合一。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孙博文对传统山水画的技法与图式掌握得非常娴熟,作品的笔墨构成,以及意境的烘托,都是非常高级的。从他一系列此类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文化与传统绘画的认识与把握,是有高度的技巧,并能够“成竹在胸”,做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将个人风格凸显出来。
《渔村唱晚》97cmX180cm 1998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