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并无国学的概念。国学概念的提出与倡导是在二十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学强烈冲击,花果飘零之际,一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者,基于保教、保国的文化意识而提出的应对西方挑战的本土文化概念。国学亦即本土固有之学。当下倡导国学的意义是在现代性背景下返本开新,深化传统;穿越西方,回到中国,确立传统文化价值,追寻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与终极关怀。弘一法师曾有名言:要文艺以人传,而不要人以文艺传。儒家也强调“游于艺”,艺之上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这表明一个书法家的养成离不开国学或传统文化本身。
在历史上并无国学的概念。国学概念的提出与倡导是在二十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学强烈冲击,花果飘零之际,一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者,基于保教、保国、保种的文化危机意识,而提出的应对西学挑战的本土文化概念。国学也即本土固有之学,亦称国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激进主义倡导科学与民主,主张全面西化,同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传统文化陷入全面危机。在这种文化危机与困境下,当时知识分子群体自然分成不同文化阵营。老一代学者如章炳麟、梁启超极力倡导国学,以振起民族文化之兴,抵御西学的日渐侵孳。章炳麟说:“国粹日微,欧化浸炽,会天下多故,四裔之侵,慨然念生民之凋瘵,而思以古之道术振之。”梁启超说:“虽然,吾更欲有一言。近顷悲观者流,见新学小生之吐弃国学,惧国学之从此而消灭,吾不此之惧也。但使外学之输入果昌,则其间接之影响,使吾国学别添活气,吾敢断言也。但今日欲使外学之真精神普及于祖国,则当传输之任者,必邃于国学,然后能收其效。以严氏与其他留学欧美之学僮相比较,其明效大验矣。此吾所以汲汲欲以国学为我青年劝也。”
在章、梁后新一代学者如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陈寅恪等,也加入了这一固守本文化传统主义阵营,并倡言东方精神文明价值优于西方科技理性。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为孔子立言,认为中国文化是早熟理性的文化,其精神文明作为内在超越构成固有形上价值。他说:“(一)西洋生活是直觉运用理智。(二)中国生活是理性运用直觉的。(三)印度生活是理智运用现象的。只有在复兴起这种孔颜乐处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之上,才可以去学习西方;只有踏实奠定一种人生,才可以去学习西方;只有踏实奠定一种人生,才可以真吸收溶取科学、德谟克拉西,两种精神下的种种学术,种种思潮,而有个结果。否则,我敢说新文化是没有结果的。明白的说,照我的意思,是要如宋明人那样,再创讲学之风,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的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怎能算得中国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那只有如我现在所说,可以当得起,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马一浮则以新唯识论,会通儒佛道家,易道乾元,体用不二。熊十力说:“余之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本体论以体用不二为宗,本原现象不许离而为二;真实变异不许离而为二,绝对相对不许离而为二,质力不许离而为二,天人不许离而为二。”;马一浮新儒学“六艺”本体论与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以佛统儒因而佛学色彩过浓不同,同时也与梁漱溟“文化三路向”,将印度佛学作为文化路向最高的归结不同;马一浮屏落佛学言论,而直以儒学为皈依。认为古今中外之学包括西方近现代科学皆可以统摄在儒学“六艺”之中。“六艺者,即此天德之道之所显现,故一切道术皆统摄于‘六艺’”“实统摄于一心,即是一心全体大用也。”他说:“今欲治‘六艺’,以义理为主。义理本人心所具,然非有悟证不能显现,自证本心为前提,即孟子尽心知性知天之意。致知是知此理,唯是自觉自证境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一切名言诠表,只是勉强描摹,一个阶段,到得此理显时,始名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