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许敦平丨物我合一——我的写意之道和画梅之意

许敦平丨物我合一——我的写意之道和画梅之意
2024-11-21 13:49:4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秋色斑斓》国画 39.5cm×56cm 2019年

我的梅花写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写意花鸟画因其程式化语言的高度成熟而有相对排他性,因而在绘画母题的选择上相对狭窄。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局限假设,使得写意花鸟画在形式语言和精神表现上有更为开阔的探索空间。认识与题材无关,画什么不是最重要,怎么画、如何画才是绘画的本质所在。通过画梅,一是可以认识传统笔墨的程式和表现方法;二是可以实践笔墨的达意功能,探索笔墨形式语言的无限可能性,及如何发挥笔墨的主观人本意识,以彰显不同时代笔墨的精神气质。写意花鸟画除了具备绘画艺术所具备的基本绘画语言要素(点、线、面),甚至笔墨在审美要求上更是可以弱化到“摒弃”绘画中的造型、构图、色彩等语言要素而独具表现方法和审美。“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核心精神,中国画无论是工笔或意笔,其本质都强调“写意”精神。写意花鸟画要着意于“意”的统摄作用,没有“意”便容易陷为言之无物、乏味的“粗笔画”和“简笔画”。以笔墨为旨归的绘画,“笔墨”在一定的意义上既是形式,也是内容。精熟完备的笔墨形态具有深邃的文化积淀,笔墨本身就是内容之一。写意花鸟画因其精熟完备的程式化语汇体系,在创作实践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传统程式”。如果全然不顾传统程式,则容易流于肤浅、荒谬和随意;但如果过分依赖传统程式,就有重复别人又易为别人重复之讥,没有了个性,更谈不上创造性。以笔墨为主导的特质,使得写意花鸟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尚意轻形而容易陷入虚无,反过来,这种态势又羁绊着新兴写意力量的整体认知和实践。

《家肥屋润》国画 240cm×200cm 2024年

我始终认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写意画家,必须抽离物象的表面形质,在归纳和化约自然物体的基础上追求精神层面的流畅和完满,进而产生一个能够与物我高度契合的诗意空间。作品《问梅消息》系列的创作,正是基于写意花鸟画的这种特质而展开的。从中可以看到我的创作心路历程:始终奉行笔墨行气、抒发心迹的“诗情画意”两位一体的传统绘画模式。坚持高品格的学术操守,希冀梅花作品能够显露出迥异流弊的超尘气象和隽永韵味。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从业之人的内心在绘画实践中得到平和及安稳,而不是陷于狂躁的声色皮相中。近代以来,传统中国画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以及文化进化论的指引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转变。在此浪潮中,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以水墨为主的文人画,也未能幸免地遭受强烈的挑战和深刻的变革。古代观察自然的格物致知模式被搁置一旁,科学体系化后的有序可循、取而代之,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一环。这样的艺术嬗变的后果就是培养了一大批能够完整地从事画作生产的人才,但极难产出别出心裁的绘画妙品。换言之,心性流露的大写意抒写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节奏而日渐边缘,甚至成为了“非遗”。事实上,这种状况在近几十年的中国主流绘画展览中便得到印证,而在目前的高等艺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中也是如此。近些年,有识之士疾呼写意精神回归之声此起彼伏,正是对此现象的担忧。对此,每一个从事传统笔墨绘画的人,都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应对。

恰好两年前的同一时期,我举办了个人展览“‘问梅消息’梅花主题作品展”,有机会把自己学画梅花心路历程中的梅花作品作一次集中回看,也算是对自身学梅经验进行了重新梳理。

文/许敦平,来源:百家文艺网)

画家简介

谢海·郭睿·刘波·许敦平丨“问花——全国花鸟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参展画家介绍(四)

许敦平,广东澄海人,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画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主持工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责任编辑:孙秀青)
关键词:许敦平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