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新生与中西交融的探索
尚辉:那么周京新给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无法解决的光影图像与肉眼感知形状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与笔墨的联系。或者说我们画中国画的人笔墨掌握的很好,遇到这个照片的时候,那就是跟着照片走了,你会发现你的笔墨这时候就是就被扔到一边了。那么写生的时候也是这样,那看着对象,我们就跟着对象走,笔墨也被弱化了。
从周京新个案里,在一个景里面,一个景里面我能画出10张画。这相当于这个莫奈画教堂,那一个视角,要画出早晨到黄昏到中午光色的变化,它考量的是油画艺术语言本身的独立性,它和景有关系,也和景没有关系,在这点上中西绘画是相同的。那刚才京新讲得特别的鲜活,在一个固定的视点里面,要画出10张画来,哪有这么多的方法呢?是吧,实际上就是环境是一样的,或者我们所说的图形是一样的,这时候变化的是什么?变化的当然是语言,当然是笔墨语言。
笔墨语言你可以用淡的纯淡的最浓的,用笔法变化最多的,用笔法单一的。你可以设想多少种,但也有穷尽的时候。所以他刚才说,我也没办法,看到那个虫子在飞,就走神了吧。那怎么办呢?没办法,但是他也突然获得感悟,这个小虫子小昆虫,它从底下飞上来,从上头飞上来,它还带着速度,它还带着它自己的视角,看这个景物应该是什么样的,他实际上在不断地启发自己。像周京新这样的一个大名家,按说我们所有人说它画什么画不了,还要在那琢磨吗?这就是给我们呈现的,一个真实的周京新,他不断给自己提问,不断追问自己,不断给自己提出课题,进行研究。所以他的画的面貌,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这也就是我今天看了他的画,同样很高兴很激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刚才京新用了图级,也就是说,整体上把握对笔墨的感受;型级那就说不要看那些乱七八糟,咱就看一块石头吧,这块石头能不能体现笔墨,就是更加微观;到了更微观的时候,把型也不要了,把外在的所有都不要,咱就纯粹欣赏那个笔。这是京新所理解的三个层次,这很有道理。这是现代人去理解笔墨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这就是他找到的个性,他的路子,所以我们对笔墨要重新理解,我们对西方绘画要重新理解,当然我们也要对中国绘画重新理解。
所以今天中国画是有问题的,但是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论上的突破。但今天在南京美术馆举办周京新的展览,能够让我们获得一种历史的穿越。这种历史的穿越是什么呢?能够从中国画的二维平面,和西方的三维平面里面,获得一种叠合的穿越,也就是大家常用的叫中西融合,中西融合这个词太大了,在我看来。说你就中西融合一下,我可以告诉你,那画家是基本上是解决不了这个命题。他要必须从自己的感知和自己的笔墨经验中去具体地实施,有关型和笔墨之间的关系,才能化解破解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个我就讲这么多。
(来源:南京美术馆)
艺术家简介
周京新,1959年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江苏通州。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名誉院长、艺委会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美术创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府参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国画作品《水浒组画》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扬州八怪》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
《西游记组画》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
《战洪图》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羽琳琅》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尚辉,现任中国美协理事、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首都师大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和澳门科大人文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