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70油画公社】“看,这个世界——汪鹏飞的游走和记录”展将于1月4日在桂林开展

【70油画公社】“看,这个世界——汪鹏飞的游走和记录”展将于1月4日在桂林开展
2025-01-02 17:07:5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2019年,汪鹏飞开始接触数码绘画,一开始是在手机上画,后来专门买了一个iPad用于绘画,数码的便捷性让他充分享受到绘画的愉悦,那种可以随时随地创作的轻盈感,即时判断,对于喜爱绘画的人来说,碎片化的时间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到哪画哪,敏锐反应,画面修改和补救的方便性吸引着他画了大量的作品。自从进入到数码绘画的状态中,汪鹏飞早期那种沉重的灰调不见了,替换的是明媚的阳光感,高饱和度的色彩,流畅而富有节奏的线条,绘画天赋里那种灵动的品质慢慢地呈露出来,绘画中的快乐被唤起以后,他开始新的思考,而2022年带着孩子自驾到甘南期间发生的困顿,也让他有了一种离开甘南题材的决定,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会改变思维,改变看世界的方式和角度。绘画方式的改变,情感上的疏离终于让他在2024年彻底告别了甘南,他希望回到最熟悉的都市生活,回到周遭最熟悉的人和事物中,折返到日常与阳光。

《古物7号》,30cmx23cm,丝网版画,2020

这个阶段,他接受了霍克尼关于“绘画意义从结果转移到过程,在于将自己的体验观察的过程保留下来”的论断,接受了霍克尼在评价毕加索绘画时的观点:“毕加索的特点是一切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他总是从真实的、往往是很普通的事物中去发掘主题。”这一点和齐白石的观点有内在契合的地方,齐白石也提到过他只画自己熟悉之物。这种接受是汪鹏飞自我解缚的“托词”,他需要从宏大叙事与传统绘画的标准模式(保守的)抽身而出,早期的题材提供的精神荡涤让绘画成为一种严苛的工作,主题规划和形象塑造的强目的性往往削弱和约束了个人的在场,风格化又极容易陷入现代主义和主题先行的圈套。打一个比方,当一件甘南题材的作品植入高度城市化的空间的时候,画面必然和现实生活拉开很大的距离,在审美上,在心理上,这让作品更像是一种猎奇、一种风俗画、一首在新潮文化的喧闹场所里沉默的牧歌,游牧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剥离感强于融合感。这也是文化差异,发展时间落差带来的问题。

《水花》,200cmx160cm,布面油画,2024

汪鹏飞开始环视四周,用油画画他的学生,画身边朋友和他们置身的城市空间,(他在iPad已经画了几年)他观察着身边每个人的精神状态,记录下城市人在便利化的生活条件中那种疏散与浪漫,刻画出人群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节奏与多媒体资讯分享与包围下的孤独感与陌生感。2024年夏天,因为岁末的展览项目,他在桂林做了十几天驻地创作,因为空间主人李揽月有多年留学英国的背景,他的井田空间是一个微缩版的城市空间,充陈着各种城市青年文化符号,汪鹏飞在杂陈的符号与充满工业光感的现场中内涌出表现的冲动,和进出空间的人交谈,画小鞠、画郑龙、画一白,既为空间存档同时也解决了城市题材如何集约化和系列化的问题。在一个相对密闭的交流空间中,有城市人的交往方式,也保留着生活交集以后的疏远感,未完成式的留白既是放空也是悬念。秋天时分,汪鹏飞去到西双版纳,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旅游胜地是城市文化供需的外延和补给,是城市文化与民族文化同构下的综合体。西双版纳的和煦与甘南的尘烟,一个在西南,一个在西北,构成了汪鹏飞视觉叙事中一次具有标识意义的转场。

《吧台1号》,200cmx160cm,布面油画,2024

关键词:汪鹏飞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