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画哪去了?大写意精神哪去了?还能回来吗?专家在问,国人在问,圈内画家也在自问。
吾必答曰:“丢了!确实丢了!但经过我们当代画家通过不懈的努力补课还是可以找回来的!”
因为“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火种还有!亦有零星凤毛麟角的举火之人还在!只是被工笔大潮所淹没,大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蝉翼为重千钧为轻”,似有画坛混浊不清之叹……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所谓的文化回归表现在中国画方面就是向传统文人画的回归。中国画的大写画与精神尽在于此。文人画所倡导的诗、书、画、印四者合一的标准是大写意精神铁律之所在。这也是经过对近百年的文化思考所得的正确结论。
文人画之写意画之所以丢失深究有个根本性原因就是我们向西方学习学过了头;细分还有四大历史性的原因:其一就是近百年来,新文化运动我们提倡白话文、散文、诗,我们把古文与诗词歌赋丢掉了;这使得我们读古文若读天书,作诗多为顺口溜。这使当代国画丢了诗魂。其二是科学具有双刃剑;我们经过了近百年的钢笔字代替毛笔书,电脑代替了钢笔字,我们把书法丢掉了;这使得当代画家很难做到书画同源与骨法用笔,毛笔虽轻却如泰山之重提不起来,只能走捷径自觉跟顺工笔画大潮且从者如流,画面满构图,落名题穷款,还能获大奖,还能入美协,何乐而不为。其三就是近百年来自照相技术与油画传来把国人的审美观颠倒了;看作品不是看笔墨而是看像不像了。基本符合苏东坡所云:“看画论形似,见于儿童邻。”的水准。其四就是各大院校在执行徐蒋路线上的偏驳,只注重素描教学而忽视了文人画笔墨的统领性,笔墨为素描服务;使得形象画的越来越像,笔墨抠得越来越紧,色彩调得越来越准,笔墨得越来越死,有的干脆画到油画那去了。毫无书卷气可言,更何谈笔情墨趣乎?
谈到笔墨为素描服务的问题,我们更应防止另一种倾向那就是把素描教学一棍子打死。素描对中国画人物造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徐悲鸿引进素描是功在千秋的。问题是如何为我所用,如何将西方素描造型诸因素润物细无声般地融化在文人画的笔墨当中去,这才是中西合璧最关键的要素之所在。吾曾有言“若论造型,古不如今。若论笔墨与文化品位今不如古”。当今画家最重要的要解决文化品位问题,也就是大写意精神问题。
追根溯源我们似乎窥见大写意精神与大写意画在与我们当代画家捉开了迷藏,这使得我们欲求而不逮,如何让大写意精神归去来兮,余以为当代画家要补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史哲的课,诗词歌赋的课,书法的课方能奏效!其作品方能得到古文人画的品质、品味、品格,而且要持之以恒、一补到底!方能不辱使命,方能不辜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应自信地大喊一声“苍天不负我,我不负苍天”!这使我想起了叶剑英攻科学难关的一首诗引以为共勉:“攻城不怕艰,攻书莫为难,科学有险助,苦战能过关。”
(文/王阔海,2024年7月22日,《大写意精神归去来兮》)
刘曦林老师对话新汉画艺术创始人王阔海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