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远行与归望:七位艺术家的视觉叙事与时代回响——郭笑菲谈“中国视觉-当代艺术七人展”

远行与归望:七位艺术家的视觉叙事与时代回响——郭笑菲谈“中国视觉-当代艺术七人展”
2025-03-28 15:38:0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布面丙烯油画220cm×185cm2016年

如果说郭润文笔下雨后的约克风景是他怀旧情感的投射,是加上了理想与浪漫化滤镜的审美选择,那么王心耀对英国小城市街景的描绘则更加冷静、克制,甚至带着一丝残酷的现实感。他的画面沉浸在一种病态、阴郁、平淡无奇的氛围之中,建筑陈旧、色彩黯淡,街道上行人彼此疏离地行走,仿佛被现实困囿。那种无可逃避的沉闷感,使观者不由得联想到英国经济衰退、物价飞涨,以及新自由主义压迫日益加剧的现实,同时也感受到弥漫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倦怠与颓丧。他的画作没有刻意美化那些衰败的角落,而是将其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褪色的店招、灰绿色的墙面、被乌云遮蔽的天空,与行人漠然的姿态相互映衬,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时间遗忘、又无力挣脱当下困境的空间。王心耀的现实主义并非冷漠,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观察,他不回避破败的市景,也不粉饰现实的荒凉,而是在微妙的光影变化与细节的刻画中,让观者感受到英国当下社会氛围中的沉重气息,一种既无奈又无法忽视的存在感。

王心耀苏格兰小镇

布面丙烯 50cm × 70cm 2024年

王文生的作品承袭了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写生传统,在西北的山脉、河谷与公路之间,他的画笔不仅描绘自然风景,更捕捉国家基础设施工程如何嵌入广袤的地理叙事之中。他的写生实践与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们对西北的探索形成呼应,从抗战时期至今,西北始终是艺术家们构建国族想象与记录历史变迁的关键地带,并以写生的方式试图构建更具民族性的绘画语言。在其《西行者:写生、游牧与腹地暗喻之间的地理想象》一文中,艺术史学者于渺指出建国后,西北写生成为国家建设美学的一部分。大量体制内的文艺工作者被派往边疆,描绘基建工程,参与塑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视觉景观。到了80年代,艺术家们重返西北,在黄土高原、丝绸之路沿线寻找个人自由与民族文化的根源。王文生的作品,正是在这一脉络下展开,他既继承了新中国美术中的建设主题,又带入了个人化的视觉叙事。

在青海省尖扎县和化隆县的交界处,王文生登上高山之巅,以鸟瞰的视角描绘李家峡水电站。这座横亘于黄河上游的水利工程自1987年开工建设以来,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排机水电站,延续了新中国以基建为中心的宏大历史叙事。王文生通过写生的方式,记录了这座巨型水电站与周围山水的互动关系。碧水与丹山相互映衬,他笔下的水电站似乎并非僵硬的工业符号,而是与地貌共生的有机存在。

王文生的《外星谷》描绘了位于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北戈壁,既承载着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又在当代语境中成为艺术家地理想象的实验场域。《外星谷》这一命名本身便指涉了一种异托邦式的视觉经验,也强化了西北边疆作为“想象之地”的象征意义。在历史叙事的脉络中,西北既是丝绸之路的中枢,又是国家政治文化话语下的边疆地带。王文生的《外星谷》正是在这一语境下,将西北的地理意象推向更具未来感的表达方式。在风格上,王文生的风景描绘似融合了纳比斯(Nabis)画派恬淡却富有内在冲突感的构图处理方式和色系,并偶尔借鉴了浮世绘式的全景视角。这一融合使得《外星谷》具有了抒情的氛围,又在空间处理上展现出一种异质性的视觉张力。

此外,《外星谷》中的沙石山丘拥有一种独特的“肉质”肌理,以微妙的色彩过渡和透明叠加的方式,赋予作品既具物质感又带有虚幻性的视觉体验。这种对质感的强调,让作品不仅仅是对边疆景观的想象重塑,更是一种具身化的地理体验。

王文生风景之十

布面油画 30cm×80cm 2024年

诚如于渺所言,近年来,重新审视中国当代艺术的起源已成为最具价值的研究方向之一。过去,常见的研究路径是将其与新中国美术截然分开,或是仅以“前卫”作为衡量当代艺术的唯一标准,亦或依赖正统/地下、官方/民间的二元对立来建构叙事。然而,这些简化的框架难以充分展现历史现场的多重层次与复杂互动。本次《中国视觉》展览,也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思和回应。

参展的七位中国艺术家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经历了新中国美术体系的建立、改革开放后的文化热潮,以及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艺术的转向。他们的创作在个体化表达与历史叙事之间游走,并在其中进行微妙的抵抗,不断融入跨文化经验和个人化风格。俞晓夫、郭润文、黄鸣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怀旧情绪成为一种时代共性,这不仅是对逝去年代的缅怀,也是一种对现代性困境的思考。王文生的作品延续了新中国写生传统,并在国家基建与地理想象之间构筑视觉叙事;王心耀的绘画在油画与水墨之间架起桥梁,探索东西方绘画语言的交融;而闫平、王克举等艺术家的作品,则在形式与内容上展现了对中国绘画与书法传统的多层次延展。由此可见,当代中国艺术的历史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复杂交错的。在回溯与再思的过程中,这一代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单一叙事的可能性,使我们得以超越“前卫”与“传统”、“官方”与“民间”的对立框架,重新理解当代中国艺术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文/郭笑菲,学术主持,伦敦大学考陶德艺术学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特聘助理教授、研究生导师,来源:汤湖美术馆)

(责任编辑:薛筱蕙)
关键词:中国视觉,当代艺术七人展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