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此之后你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康剑飞:2018年末,我在天津东疆驻留时看到技师用激光雕刻机雕刻木板,就捡了一些边角料,把它们带回北京后,我就开始了对于这些板子的手术,这便是《剥离》系列。木刻用的椴木板是用原木皮一层一层黏合的,当我用平刀铲掉第一层时,第二层的胶条以及一些偶然的痕迹便显现了出来。这些未知的痕迹经过人为的动作后,呈现了一种既原生又经历了少量的人为处理的作品感,令我非常着迷。
我觉得我的工作像极了一个彩票客,擦去表面的涂层露出中奖的号码。
这个发现对我意义重大,2018年以前的板子实验无论如何变化,其中的核心其实没变,板子依旧是图像的载体,而2018年以后的这些尝试则是把板子“解放”了出来,板子不再服务于印刷,独立出来的板子有了自己的生命。
《剥离》,木板、丙烯、雕刻,177cm×100cm,2023年
《剥离》,木板、丙烯、雕刻,177cm×100cm,2023年
问:你提到木刻用的木板是加工过的、分层的,这个发现又为你打开了什么样的思路?
康剑飞:在这个阶段,我突出了木板中隐含的“层”的概念。层,作为物理名词也是版画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概念。这期间我偶然看到木板加工厂的负责人赵勇发的一个朋友圈,里面的小视频是拍摄于俄罗斯的木皮加工厂,巨大的原木被刨机刨成了一卷卷薄薄的木皮,那一刻我似乎被什么东西触动了。
《何以存在·呼吸》,尺寸可变,原剥木皮、丙烯、拉伸器、钢丝、木架、鱼钩、鱼线,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