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义的悬置”现场|第七天
留学德国是谭平探索抽象创作的开端。借助一系列色块、线条、黑白关系、空间秩序的重叠组合与各种物质载体的实验,谭平在画面上开拓出纯粹而空灵的视觉世界。从1993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毕业展作品《时间》铜版腐蚀的竖线,到2012年在中国美术馆用木刻刀刻出的《一划》,再到2025年成都K空间的《无意义的悬置》,从静态到动态,三十年过去,谭平把这条线“连上了”。同样是解构,如果说《时间》是西方极简主义与东方精神的融合,那么加入了时间的《一划》则是知行合一的一条线,而这次在成都创作的有身体参与的、被解构成碎片的一条线,则在动态与不确定性中呈现出世界的永恒性本质。
谭平,《无意义的悬置》
(2025年,成都K空间)
外在的一切都是表象。“谭平个展:艺术家的7个工作日”具有穿越时间的力量,展览不仅是谭平对时间本质的探索,更是对当下社会情绪的回应。而展览的精神内核,则传达着谭平此时的艺术态度——不避世,而是离当下更近,深入到当下的中国社会现实之中。正如谭平所说:“我希望每一次创作,要贴近此时,而不是超越时代。”
ARTnews:德国新表现主义对你艺术创作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谭平:德国新表现主义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面对现实,面对真实;真实的面对人性,面对自我。这些都是它最强烈的东西,它把所有的表面的这种美、这种虚幻的东西全都去掉,这些直到今天是直接影响我的,我希望艺术的内核是这个东西,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虚拟、虚幻的东西。
ARTnews:什么是“无意义的悬置”?你为什么想要呈现“悬置”这种感觉?
谭平:这几年的经历给我的感触很深。2020年刚开始的的时候,我们处在一种恐惧与窒息的状态;2022年之后我们又处于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一种失去未来的绝望。这两个时间点是特别重要的节点。你会感受到,抓住每一个瞬间是最重要的。我以往画画是在追求一个相对永恒的主题,但到了2022年以后,我的绘画就希望抓住每一天,每一秒的状态,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所有都是我对瞬间的一种体验。我对画的判断也以此为基础。所以2022年以后很多画跳跃性比较强:每件作品之间跳跃比较大,有的特别黑,有的特别亮,对比强烈,我希望每一张画都是不一样的。
谭平,《看不清》,100x8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