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明的画我看了很多,小品居多,至于他的大幅作品,我一直很好奇会是什么样子。如今亲见这些鸿篇巨制,居然也沿用了小品画的方法,这让我既吃惊又羡慕。他竟能在巨幅作品中呈现出细腻的情趣和生活特质,尤其是那种松弛而自由的状态。同为从事人物画创作的实践者,我的艺术路径恰恰与之相反:我的笔触往往显得紧,比较繁琐,而李学明的画全凭才气挥洒,轻松自由,充满即兴意味。这种中国文人画特质的作品,竟能以如此宏大的尺幅呈现,同时兼具现实生活意涵,极具独立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李学明在当代文人画与当代中国画的探索中,其语言表达与审美体系全然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然而他竟能将传统文化的审美范式成功融入现实生活题材,这绝非文人雅兴的自我陶醉。在直面生活本质的同时,他又能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举重若轻地营造出诗意化的文化意境——这种创作特质既独特又难能可贵。李学明的绘画饱含真诚,表现风俗、表现一方百姓的生活图景,更可贵的是运用地地道道的传统笔墨语言,在画面中营造出深邃意境,有书写性趣味。可以说,李学明是当代画坛中独树一帜的杰出艺术家,其艺术成就具有不可替代性。
(文/袁武,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看过李学明的画,我有两点印象比较深刻。第一是他有着扎实的传统功力。这句话虽然说到谁身上好像都挺合适,但像李学明这样能将传统笔墨尤其是文人画的笔墨理解到如此程度的实属难得——不仅笔墨本身有质量,对笔墨的精神性及其功能也进行了深度挖掘。这些笔墨的精神性又恰如其分地服务于主题表达,我认为他的处理是恰到好处的。现在笔墨娴熟的人很多,学明兄固然是其中翘楚,但更可贵的是他在笔墨运用和精神性开掘上已进入自觉境界。他的笔墨能让人感受到与他本人气质相通的质朴、平和与超逸。这种笔墨不仅技法成熟,在精神层面也达到了相当高度。第二,他画面中无论描绘何物,都透出平和、亲和、超逸的气质,犹如为当代人构筑了一个远离都市喧嚣的精神乌托邦。这种特质贯穿于所有题材,正是艺术家审美判断高度成熟的体现。这种成熟本质上是价值观乃至文化立场的建立,他的画作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反观其作品,可见他对当代都市环境及其派生的文化形态持某种疏离态度——画中始终流淌着逃离现实、躲避喧嚣的意象。这种艺术表达对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而言,恰似一种精神滋养,观画时油然而生的亲和感与久违的美好情愫,正是其作品带来的强烈审美与精神体验。无论从何种角度审视,李学明都堪称优秀艺术家的典范。对其个案的研究,对当前水墨画创作特别是水墨人物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启示意义。
(文/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
李学明是学者型画家,学界对其艺术成就有目共睹,观其大量作品可知,他确属创作成果丰硕、学术造诣深厚的艺术家典型。作为传统学养极为深厚的大家,他不仅深研民族文化精髓,更能将其幻化于笔墨之中。其人物画作虽具诙谐之趣,却透露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生命哲思。这种“究天人之际”的创作维度,正源自其深厚的学养积淀。故其作品绝非简单视觉图像,实具“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观者无不被其扎实的生活体悟所震撼——那些超越常人的生命洞察,恰是艺术家综合修养的集中显现。其作品完美呈现传统美学中崇高、神圣与雄健之美,更始终贯注着永恒饱满的情感张力。尤为可贵者,即便尺幅小品亦蕴浩然之气,与现实主义观察方法及浪漫主义情怀相融共生,遂使雄浑之美、永恒情愫与刚正之气浑然天成于画面。从思想深度到艺术表现、从笔墨语言到制作水准,学明先生的作品皆达至臻之境。
(文/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学明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与传统绘画造型基本功,其深厚的艺术修养、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长期的艺术思考与实践积累,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与鲜明的语言符号。近些年我关注到他的作品愈发显现出高古之气,其艺术境界之超然常令人耳目一新。观者既能感受到其深厚的笔墨修养,又能体悟到在艺术追求中抵达的空灵境界——既承袭了文人画的传统笔墨精髓,又融入了当代艺术的形式构成与创新突破。尤其是其构图中的大开大合、虚实相生,以及留白所营造的深远意境,总能给人以强烈的审美触动。近年来他的题材多聚焦于乡村野趣、文人逸情、天真童子等主题,画面呈现出极为纯净、温暖且意趣盎然的特质,又兼具清新气息与高古韵味,观者需静心驻足细细品味方能尽得其妙。这般艺术成就与其深厚的全面修养密不可分。在当代画坛中,李学明的艺术创作无论题材择取还是风格塑造,都彰显出全国性的辨识度。真正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不仅需要作品具备高水准与独特格调,更需兼具全国性视野与时代精神——李学明正是这样一位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画家。
(文/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
李学明是我非常关注的艺术家。我认为,李学明个人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其作品中极富生活气息的特质,以及用传统的笔墨来表达的创作方式。这种艺术高度与他几十年的艺术积累密不可分,他堪称当代人物画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代表性艺术家。观其作品,他的笔墨看似最传统,构图亦承袭传统文人范式,却同时具备强烈的现代性。在这些作品面前,拥有现代构成思维方式的我们,能够通过艺术形式回望过去,这正是李学明创造的独特艺术价值。正如齐白石晚年创作的系列题材多源自其儿时记忆与乡村生活体验,这正是其艺术魅力所在。李学明同样将创作视角回归到童年及青年时期的生活环境,这为他的艺术作品注入了灵魂,更彰显出其对传统笔墨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感悟。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文字与绘画保持着高度统一的鲜活质感。那些朴素的生活记忆,经中国画笔墨的转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值得称道的是,他的笔墨不仅再现生活,更承载着文化理想。简练的笔触下,嬉戏童子、隐逸高士等形象呼之欲出,其中皆可见艺术家的精神投射。真正杰出的艺术家,其作品应具有鲜明的视觉辨识度——犹如齐白石、吴昌硕、八大山人、徐渭之作,观者一瞥即可辨认。李学明的作品正具备这种扑面而来的独特气息,这正是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文/贾广健,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李学明是当代辨识度极高的艺术大家。其作品完全源自心性的自然流露,笔墨的写意成分非常浓烈,深得篆隶笔法精髓。造型处理特别简略,并非趋向复杂描摹,而是能简则简。表达主题常以古人形象寄托自身心境,构建心中的桃花源意象,这正是其作品与众不同的关键所在。他的境界高远,仿佛能与古人对话,亦能与经典诗文共鸣,这种特质彰显其作品的高妙格调。他不仅是山东地域性画家,更是具有鲜明当代符号的艺术家——既有齐白石般的生活意趣,又具有传统文人的精神情怀。李学明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境界营造与画面处理方面多有创新。看似挥洒粗笔,实则笔笔到位,造型与心境完美融合,形成极具感染力的画面效果。其留白处理尤为精妙——当代画家常见留白空洞无物,而李学明的空白处却蕴含强大感染力,令观者仿佛步入其间,感受栖居的幽远意境,体味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般的宁静境界。
(文/莫晓松,北京画院原副院长)
每次见到李学明的画我都倍感喜爱,这种喜爱源于作品与观者间产生的共鸣。我想这源于最根本的一点:李学明的乡情与乡愁在其画作中得到了极具穿透力的呈现。他的画面虽常绘古人,观者感受到的却非古意,而是鲜活的生命在场感。无论是黄山云海还是泰山雄姿,景致与人物的搭配总能唤醒观者的童心记忆。譬如观日出的场景,每个乡村孩童都深藏类似的悸动;又如丝瓜架下的嬉戏、河溪中的畅游,这些浸润着泥土气息的图景,不仅是我个人的生命印记,更是无数观者共同的情感密码。他的画作恰似时光机,将我们带回记忆的原乡,这种唤醒童真、勾连乡愁的艺术力量,正是作品深层的教化之功。在笔墨语言的探索上,李学明实现了双重突破。其一是“咫尺千里”的空间营造智慧,这对同侪颇具启发性——即便在狭长尺幅间,仍能构建出吞吐山河的气象。其二是“大笔写微”的笔墨辩证法,破解了传统大笔易空的困局。他的大笔触饱含墨韵精魄,看似简率的笔痕实则暗藏玄机,这种举重若轻的留白造境功夫,我曾在画室反复揣摩仍觉精妙难及。尤为叹服的是他对虚实相生的掌控力,无论精心经营还是即兴挥洒,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留白总与墨韵形成完美唱和。空白处恍若有物,着墨处气韵流动,这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修为,正是其作品耐人品读的密钥。更令人敬佩的是李学明的人格修为,作为多年老友,每当我盛赞其画作,他总是报以谦和微笑。在艺坛浮华中,他始终保持着庄稼汉式的质朴与本真,这种“自信而不自矜,包容且自省”的处世之道,恰是当代艺术工作者最应淬炼的心性修养。
(文/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李学明《故乡元夜》纸本设色340cm×374cm2020年
(来源:中国美术报)
画家简介
李学明,1954年生于山东莘县,197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大学荣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