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张小纲作为个案的意义时,梁江表示,张小纲立足于中国艺术的沃土,同时遵循水彩画本体语言的特色,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空灵虚静又融入了诗画的语境,且蕴含着湖湘文化的血脉,体现了崇实重形、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梁江分析,“南去”对张小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深圳的开放环境为他开拓了眼界,接触到了新的观念,使他的思维和感受发生了变化。如《荷问》系列,既有物象又超越物象,更接近精神世界,在写实与虚化、具象与抽象之间自由转换。从某种意义来说,张小纲将湖湘文化重新活化,通过水彩艺术的形式呈现给湖南人民,这是他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
周功华:新时代语境关乎文化价值重塑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周功华表示,新时代语境不仅涉及艺术的本体问题,更关乎文化价值的重塑。艺术不能仅以画种或学科来限定,而应从更宏观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因此,新时代语境下的中国水彩画创作不仅需要关注技法和风格,更需要从文化思维、教育使命、中西融合和个体心性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而张小纲的艺术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湖南水彩画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当代,更在师范教育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结合张小纲的工作履历,先后在长沙、深圳等地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在美术教育领域有长期的耕耘,曾参与制定中国师范教育的教材和大纲。因此,周功华认为,张小纲虽然被视为湖湘美术的重要代表,但他的艺术价值早已超越地域性。
张小纲《窗系列之七》117cmX79cm纸本、水彩2025年
从张小纲的创作经历来看,展现了从写实到抽象,再到意象的心路历程。这种创作路径不仅是风格的转变,更是一种文化思维的体现。艺术最终要回归“道”,这是中国文化最高的境界。艺术有共性,最终还是讨论心性的问题。尊重个体心性是中国艺术走向自我创造的关键。而张小纲为学艺术的人提供了最大的启示:心性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而实践是展现心性的唯一途径。
杨灿伟:固守水彩艺术边界的重要性
《美术》杂志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追溯了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历史。水彩画传入中国已有百年,伴随着西画的传入与中国现代转型的开展,最初在上海被广泛运用,并逐渐推广到各个高校主要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门类。改革开放后进入繁荣期,从中国各地出现的水彩画组织和学术团体到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单独设立水彩展区,水彩画正式进入主流艺术评价体系。这一举措不仅证明了水彩画并非仅仅是“小画种”,更体现了中国美术界对它的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后,水彩画融合了现代艺术语言,突破了传统的写实模式,形成了多样化的当代形态。
在百年的本土化与融合过程中,水彩画呈现出以下三个重要特征:技法融合、意境探索以及民族元素融入。包括在技法上充分吸收了中国水墨的留白与写意手法、将山水画的意境融入创作中以及将江南水乡乃至敦煌壁画的元素转化为水彩语言形成独特的东方美学表达。这些特征表明,水彩画在本土化进程中不仅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还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如李铁夫、李叔同、王肇民、黄铁山、陈坚等。他们的作品充分证明了“小画种”也能诞生“大画家”。同时,水彩画始终承载着中西文化的对话,连接了传统与现代。
张小纲《英国乡村风景·农舍》18cmX26cm纸本、水彩2018年
杨灿伟认为,张小纲在水彩画领域的艺术实践,体现了对水彩艺术边界的固守与本体语言的拓展。水彩画的边界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许多作品虽然被归类为水彩画,但实际上使用了丙烯等其他材料,甚至在展览中出现了发光的水彩画。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水彩画的表现形式,但也削弱了其本体语言的纯粹性。张小纲的作品始终坚守水彩画的本体语言,展现了水彩画的纯粹性和独特性。同时,从本次展览可以看出写生在水彩画创作中的重要性。水彩画对水分的控制要求极高,这使得水彩画的创作非常依赖经验。张小纲的作品在水分控制上展现了极高的技艺。通过写生,艺术家不断探索和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使其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启示:
发自内心热爱与持之以恒
正如张小纲好友蒋祖烜在分享对张小纲未来创作期待时所说,从王正德先生开始,湖南水彩历经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他们共同铸就了湖南水彩大省的荣耀。然而,大省不仅要有过去的辉煌,更要有当下的实力和未来的潜力。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的光荣上,而应致力于创造今天的辉煌和未来的荣耀。
家乡人对张小纲的归来也给予积极的反馈。张小纲从湖湘走向特区前沿并不断尝试突破的成长路径,为当下的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