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人物和画面左上方一轮明月,其余大片留白,营造出无边无垠。留白不是空白,是计白当黑,是不着一笔一墨而尽得风流的庞然存在。
让我们细看画中人物。
外围:依次是骑青牛出关的老子,“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而崔嵬”的屈原,造型似权双手揖让的孔子,头戴斗笠一脸清癯的八大山人。
外围之内:顾恺之笔下的洛神,偷桃的东方朔,一苇渡江的达摩祖师,梁楷笔下行吟的李太白,竹杖芒鞋匆匆躲雨的苏东坡,唐寅笔下的四美,踏雪寻梅的林逋,黄庭坚,徐渭,蒲松龄,金农,王渔洋,吴昌硕,曹雪芹,鲁迅,无名高士,江湖野老……皆以李式写意人物画的笔法写出,概括、洗练、传神。各种情状神态,如影如形,又分明是确定的存在。
这是一场月光的大写意。外围内里,画里画外,这样的组合,构建起了一个神秘而又让人亲近的氛围。恍然之中,今夕何夕?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李学明借画中人物打通古今,将现实和艺术化于无形之中。这不是艺术的魔力又是什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不是现代性又是什么?要紧的是,要想打破现实时空,建造精神时空,笔墨的现代性需要方方面面的转换。那么,李学明是如何起意、如何做到的呢?
以画小品的方法来画人物群像巨制,可谓别出心裁。
男女老幼,观画之人,为之停留、观读,又离开。另一些人又来。时空的缝隙张开,又填满。填满,又张开。
观画之人,走入画中,又走出来。画中人物,也走出画面,走到展厅之中,走到我们身边,成为我们中的某个人,而后,又回到画中。
如是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