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水墨艺术的多元图景中,董廷新的水墨画创作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位植根齐鲁大地的艺术家,以四十余年的笔墨深耕,在传统文人画体系与当代视觉经验之间架设起一座实验对话的桥梁。他的艺术探索既非对农耕文明的田园牧歌式追忆,亦非对现代性的简单迎合,而是通过水墨媒介的物质性重构,实现了乡土文化基因的当代转码。所以我觉得董廷新先生这次加拿大温哥华的水墨个展名称《切换》非常契合!这种切换、转译过程既保持着对传统笔墨程式的深度理解,又在视觉语法层面创造出具有鲜明在地性特征的表达体系。
乡土记忆的媒介转译:从农耕意象到语法重构
董廷新的水墨实验始终围绕着“土地”这一核心母题展开,但其对乡土性的诠释已超越传统地域画派的表象描摹。在《水墨系列》中,艺术家将鲁西平原的视觉记忆转化为独特的笔墨语法:河道肌理被解构为带有金石质感的皴擦笔触,农舍轮廓经几何化处理后形成稳定的画面结构,就连田间劳作的动态轨迹也凝练为具有书法性的线性符号。这种转化机制类似于文化基因的转录过程——在保留农耕文明精神内核的前提下,置换其物质载体。
这种转译的深刻性体现在其对传统水墨程式的双重突破。一方面,他继承并发扬了“骨法用笔”的书写传统,在他的作品中,篆隶笔法的方折之势与狂草的连绵气韵形成拓扑学意义上的空间对话;另一方面,他通过材料实验拓展了水墨的物质维度,丙烯媒介的介入使《春韵》中的宿墨产生了青铜器般的包浆质感,植物色剂的渗透则让画面呈现出类似民间年画的色谱结构。这种媒介层面的革新,使水墨语言摆脱了宣纸平面的限制,获得了介入当代艺术场域的物性力量。
时空拓扑:传统笔墨的认知重构
董廷新对山水画空间体系的再造,体现了其将农耕文明时空观进行当代转化的野心。在《意象山水》系列中,北宋山水“三远法”的观察体系被解构为多视点的拓扑网络:山体以晶体折面方式呈现,云气流动轨迹被编码为参数化曲线,农耕景观的碎片化意象通过水墨氤氲重组为超现实的空间场域。这种处理方式暗合海德格尔“栖居”哲学的空间认知,将传统“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转化为具有存在主义特质的视觉体验。
这种重构在光影处理上达到新的美学高度。艺术家突破“墨分五色”的程式化表达,通过水墨的层积渗透模拟出塞尚式的空间体量感。《暮归》中夕阳的暖灰色调并非简单的晕染效果,而是通过锌白与赭石的多次罩染形成的光色谱系;《荷塘月色》里月光的冷调性则源自石膏粉与淡墨的化学反应。这种对光学原理的创造性运用,使水墨媒材获得了近似西方的色彩表现力,却又保持着东方美学的空灵特质。
文化基因的显影术:在地性书写的当代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