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陈卫国 | 三千黄沙漫丹青——西北地域美术的当代认知与创作实践回望

陈卫国 | 三千黄沙漫丹青——西北地域美术的当代认知与创作实践回望
2025-05-15 15:22:4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三、对西北的“表现性”表达

在对西北风土人文的描绘中,笔者进行了用表现性绘画与之融合的诸多尝试,让西北精神在表现性绘画中获得新的活力,为西北文化的传播开辟新途径。表现性绘画艺术源自德国,20世纪末传入中国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发展。这种绘画主义实质是以客观物质为媒介,在创新的艺术语言中传达画家的精神意图,并使其美术作品富有深刻内涵。在这一层面上,表现性绘画与中国古代美术有一定相似性。传统中国绘画注重“气韵”,将之融入美术创作中,让画面内容在显性的形象中蕴含或磅礴或深远或雅致的隐性元素。中国表现性绘画在今天的繁荣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方向,也反映了在客观绘画语言的表述上“表现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适配性: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重传神和写意的表现手法实质上就是对自然和人文的表现性表达。

面对西北群山、河西人文、丝路风貌,以抽象表现主义的创作方式表达物象,随意的油彩泼洒使画面更加纯粹、干净,用这种方式描写西北的辽远壮阔也许是一种新的尝试,消解了山势中凌厉的直线,而将其转换为自由的、像散落在碎石瓦砾间的不可名状的“形”。这些被古老河流冲刷出的沟壑里,藏匿着西北祖祖辈辈的故事,也吟唱有关生命、土地、故乡的赞歌。画家将凛冽寒风或黄天厚土中的原始生命力诉诸笔端,用粗犷奔放的笔调与浓重沉着的色彩,以独特的表现性语言概括和提炼物象造型,试图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情绪感召力。

表现性绘画能够蕴含更加强烈复杂的情感,这也让画面具有更加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无论《一生守护》还是《丝路明灯》,画中简单概括的几何形状都是最富有力量的视觉表现,这种力量是真实再现难以表现的,是一种艺术家直抒胸臆的强烈情感输出。丝路文化中蕴含的许多复杂的精神是难以用言语和文字进行准确描述的,而在艺术创作中,尤其是表现西北精神的创作中,这部分神秘的内容才是真正需要挖掘和传递的,表现性绘画所具有的抽象性恰恰能够在艺术性的再现中准确地传达出这种流失于岁月、随风沙飘荡的西北味道。

8.jpg

图8陈卫国黄河与古堡布面综合2023年

在综合材料作品《黄河与古堡》(图8)、油画作品《敦煌密码》(图9)等一系列综合表达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作品中,表现性绘画的独特观看角度能够抽离出诸如山体轮廓、表层肌理、光影表现等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内容,让画面富有浓郁的地域气息。运用表现性绘画描绘西北大地,在作画的意匠经营中表达对西北的朴素向往,以及对西北地区环境下人们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的探索与勾画,抽离出最为纯粹的西北精神内核,从而形成笔者艺术创作心理的投射,让这种独特的创作语言成为独具表现性特色的艺术思维。

9.jpg

图9陈卫国敦煌密码油画2024年

生长在西北,笔者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孕育的一切,这里的山川河流、繁星点点,这里的历史故事、庙宇古刹,都是笔者可以用画笔描绘的特质,而这种特质中蕴含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在西北地区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艺术气息。当今甘肃的美术创作应该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借助不同材料,融合多元风格,创作出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内核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面对今天更加开放的文化态度,要让从大漠走来、穿越千年风沙的敦煌艺术、甘肃人文、西北面貌在丹青画卷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沟通交流的新途径,用优秀的作品传承甘肃文脉,阐释西北人文精神内核,厚植丝绸之路情怀,助力“一带一路”文艺事业新发展。

(文/陈卫国,本文刊于《油画艺术》2024年第4期)


艺术家简介

陈卫国·2025年新疆行 | 重新凝视厚重神秘的西北大地,走着、画着、想着.....

陈卫国,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委员,甘肃美协综合材料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甘肃画院油画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薛筱蕙)
关键词:陈卫国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