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谭平:每个人都是一个创造的发源地

谭平:每个人都是一个创造的发源地
2025-07-12 10:29:19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问:你曾在艺术院校任教多年,在艺术圈可谓桃李满天下。这么多年下来,你怎么看待当前国内的艺术教育?

谭平: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在柏林艺术大学的第一次课就给我很深的印象。我画人体素描,老师评价说:画得真好,特别像马蒂斯!边上同学在笑,但我感觉他们的笑怪怪的。后来我才知道,当老师说你像谁的时候,潜台词就是你很无聊,一点价值都没有,无论你画得多好。这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以往我们受到的教育是谁画得好学谁,以至于成功者甚少,大多在学习大师的过程中被光环所遮蔽。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另一个方法:遇到特别喜欢的艺术家或作品,看完之后就思考如何与他不同。这样才是我存在的价值。

我曾给学生上大师作品临摹课,要求学生分析画作,并用自己的方法解构它。我讲课时经常说,应该弄个录像实况直播某位大师的创作过程,然后让大家不要学他,把他当作“反面教材”。要把所有学到的东西都当作你的对立面,在这种态度指导下的学习,结果是不一样的。你会更有角度、有分析、有个人性,只有不同于前人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在国内我们经历的都是古典艺术的训练方法,到柏林艺术大学之后,我才理解现代艺术是如何进行训练的。那里将艺术的本体语言分门别类,注重分析与理解,强调学生感受力的启蒙。视觉的发现、听觉的开启、触觉的感知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从多个方面进行。

将听觉如何转换成图像课程上,学院大厅里交替播放不同的音乐,摇滚、古典、现代,学生只能通过直觉将乐感与身体表达结合在一起,再通过抽象线条转化到画面上。还有的课程是闭上眼睛,通过触摸把对不同材料的感觉转化成一个画面。这时你的听觉、触觉会变得非常敏感,而画面的呈现是次要的。

这些从听觉到触觉,从偶发到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是从包豪斯一路走来,非常丰富。经过这些训练与启蒙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念的时候,可以完全根据需要选用绘画、装置、影像、行为的方式。

谭平《覆盖》创作过程,2019年

问:这样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念,是怎么结合到你的教学中的呢?

谭平:设计系建立时我们强调基础最为重要,是链接未来专业的节点,各专业既独立又联通。整个设计学院的教学结构像是一个扇面,扇子打开,底部是基础,支杆是各个专业,专业之间由扇面连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底部的连接点,可以打开,也可以合在一起,这就是设计教学的结构关系。

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交叉课程。同样做一个小课题,会有平面、建筑、产品的学生参加,同时各专业的老师们也都集合在一块。一个学生的作业要由不同科目的老师共同点评,老师们角度不同,观点就完全不一样,就会进行辩论,争得面红耳赤。学生就会琢磨,到底谁对呢?这蛮有意思的。

教育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教学中逐渐认识学生自己的过程。在课程中,我一直不强调最终结果的正确与否,不以某一张作业结果定好坏,而是看重学生参与的状态。

比如有一个文字转化课程,我用文字写了很多词,如“痛苦”“快乐”“恋爱”“崇高”……每个人要用两种颜色的组合来表达这些概念。两块黑色在一起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痛苦的,但关键是为什么?你要给大家讲理由,讲故事。大家可以评价,还可以通过投票得到一个似乎民主的结果。对快乐的认识具有普遍性,两块黑色放一起,大家一投票都认为是不快乐的,但是你可以坚持你的选择,有时民主的结果对于个体是无效的。

通过这样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除了判断自己还要判断别人,学生获得很多,对老师也有启发。我曾出过一个特别小的册子,里边全是上课的小案例。


谭平在美院教学,2000年代

关键词:谭平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