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评价逻辑可被理论地描述为体现了“隶属性与建构性”“向下的谱系与向上的谱系”的辩证关系。如当代文化记忆理论在分析个人认同与集体认同的关系时所指出的,“认同的这两个范畴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看起来带有悖论性的关系。我可以将此组织为两个貌似相互矛盾的观点:(1)自我的形成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个体进入到他所属集体的互动和交往模式中、对集体的自我认知分而有之,由此,自我得以形成。也就是说,集体作为'我们’的认同先于个体作为'我’的认同而存在,换言之,认同是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社会因性’(soziogen)。(2)个体是集体或者'我们'的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体或者'我们’的认同不能独立于这样的个体之外而存在,而是与个体的知识和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一个论点强调了集体相对于部分的优先权,而第二个论点则强调了部分对于整体的优先权”。其辩证关系是“部分依赖于整体,并且通过自己在整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获得自己的认同;而整体同时也要通过所有部分的共同作用才得以形成。这两个论点综合起来就是‘社会因性’这个说法的含义”。在评价方法设计的意义上,“隶属性”和“向下的谱系”需要明确的标准和量化等级加以清晰界定;而“建构性”和“向上的谱系”则需把握被评价者的过程性、表现性线索来形成受教育者的成长线索,如此而更多立足生活情景、原有基础的过程评价、增值性评价。例如,德育更加关注对整体的“隶属性”、自上而向下的价值观认同与实践自觉评价;美育则更加关注个体经验的“建构性”、自下向上的经验认同表现和习性养成评价(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用“文化无意识”[cultural unconscious]、“塑造习惯的力量”[habit-forming force]、“心理习性”[mental habit]等术语来表述“习性”)。这也许就是德育同美育总被放在一起讨论的原因之一:他们在差异互补关系中建构了个体认同与集体认同互因、互动的“与社会相依存的”所谓“社会因性”。理解了这种关系,就不会把五育并举中的美育,简单看做是德育的“工具”“桥梁”“中介”,作为工具,桥梁、中介的美育,如同教育技术,是不必进入“五育并举”的。“并举”者,不可被替代之一维也;育人功能的不可替代、育人价值的不可替代,决定了评价原则、方法的不可雷同。
当下美育评价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其根源在于对美育在五育中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与美育对人的内在情感培养特点、习性养成价值的认识不足,进而评价方法设计不当有关。如知识记忆、技能训练标准与学生艺术兴趣、原有基础的关系把握;命题的标准答案与学生在审美情境中即兴直觉表达的关系把握;评价过程对共性经验与个体特点、艺术偏好的关系把握,等等。
概言之,不从理论上厘清上述两个“关系”作为美育评价的基础逻辑内含,就不能清晰定位艺术素养评价作为衡量美育育人效果的评价功能。
二、聚焦“三种能力”的艺术素养测评原则
基于近十年来学校美育评价实践面临的问题,在此提出以聚焦“三种能力”为艺术素养测评原则。这三种能力是:作品鉴赏力、情境想象力、感受表达力。这里的“力”,意在强调评价将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水平置于任务情境中,在实践的、体验的、开放性的应用效果中实施评价。
首先,教育部 2017 年、2022年分别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志着国家基础教育全面步入核心素养时代,其特征是围绕核心素养育人理念建构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为核心的“目标一族”课程逻辑和学习评价。“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之后而养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具有整体性、情境性与反思性的特征。所谓整体性,意味着核心素养是在特定情境下应用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尽管可以分开说,但各个素养是整体、协同发挥作用的,任何由某个知识点或技能发挥作用的单一素养都是无法满足于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所谓情境性,意味着核心素养的表现或作用发挥都离不开真实情境,换句话说,脱离真实情境而解决了问题或完成了任务,这不能算是现在想培育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所谓反思性,意味着核心素养是目标概念而不是内容概念,是学习者发挥主体性能动性的产物,是通过学习者的反思'悟’出来的,而不是教会的,更不能直接‘施教或传递’。”核心素养的这三个属性,界定了立足素养育人的新评价不是聚焦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评价,而是侧重学生用所学知识在任务情境中的使用水平、解决问题能力,聚焦在任务、生活情境的非预估条件下,对问题遭遇的要点分析与应变能力评价,促使学生在或成功、或失败、或半成功半失败的结果中,生成对学习经验的反思,以助其成长。如此,新的教育评价正是“致力于寻求这些问题的专业答案”。注意,教育学家在这里提出的寻求“专业答案”,点出了在新的素养育人理念下,针对不同学科素养的评价必然要求立足系统性研究论证后的评价原则、标准和方法的设计,而不是用一概而论的、习惯的、学科通用的“考试出题”来简单化应对。对当下的美育评价工作来说,这一问题尤其突出。新的美育评价原则、方法建设,首先意味着要明确走出以往考试评价的旧理念和旧习惯,重点将以往对学习内容、知识点的掌握、记忆评价,变为通过将评价置于“任务情景”中综合测评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过程表现心态和面对困难多方求解的知识、方法运用的综合能力评价。“只有当教育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思想的能力即'学科核心素养’的时候,它才能将学生带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