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孔新苗 赵明铭丨论学校美育评价中艺术素养测评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孔新苗 赵明铭丨论学校美育评价中艺术素养测评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2025-07-29 11:33:1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其次,就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测评实操来说,美育区别于其它四育的立足个体需求的“内在性”和素养表现有层次之别但难于量化的特点,艺术素养测评必须以“应用题”为主体。“这里所说的'应用题’,并非狭义的我们平常所指某科作业或考试的'题型’,而应理解为'应用所学解决问题’,是学校美育的一种评价理念、思路与方法。它的基本主张是:学校美育评价要聚焦于测评学生应用美育课程所学解决审美实践活动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应用题’的测评形式、题型等同样可以丰富多样。”正如杜威从教育哲学理论层面指出的,学生在立足实践的所学知识应用中,“用所从事的操作去界说观念的性质和用这些操作所产生的后果去检验这些观念的有效性……于是思维便显然有了创造的可能性”。审美经验、艺术表达在任务、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性表现与评价,正是在一定意义上脱离固定不变的标准的所谓“操作所产生的后果”中,显现操作者对美的理解和艺术表现应用的能力,进而通过实践的“后果”体验自己情感表达的质量,完成一次自我认知。

最后,特别应该强调的是立足美育的审美活动、艺术活动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的最大特点,往往不是先有观念、概念再进行实践,而是在实践的情感体验、表达结果中,再生成对观念、概念的理解。这也是“两办”美育文件定义美育“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的可能原因:立足个体内在的、经过实践过程酝酿的兴趣指向;立足在具体情境中输出一反馈的临场体验:立足开放的方法选择和结果预测……而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艺术素养评价往往用大量“客观题”去回避命题难度,结果却背离了艺术素养评价的学科关怀。用标准考试方法的“安全性”,牺牲学科素养评价的育人价值关怀。

艺术课程教学、课外艺术展演和社团活动、学业水平艺术专项测试三部分构成了学校美育评价的基本框架。本文的“三种能力”评价原则,针对了当下面临的评价工作难点而提出解决方案,尤其针对学业水平测试的纸笔考试。

所谓“作品鉴赏力”,是指对中外经典艺术作品立足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鉴赏表达的能力。在评价中,要求学生在与自己学段知识眼界相匹配的课本内外中外经典艺术作品进行鉴赏评价,既知其然、又能举一反三用举例、联想、阐发等方式表述对其所以然的理解,尤其侧重将艺术作品与其它各科知识进行审美体验性、综合性的欣赏解读,而不是“记住”教材的标准答案。鉴赏力评价命题围绕大概念、大主题、大任务鼓励学生将直观的艺术作品鉴赏体验,与他们在知识学习、生活见闻、跨领域联想中产生的综合感悟联系起来表达,依自己的兴趣和想象、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加以“再创造”地鉴赏,或用文字描述,或是小组讨论、演讲分析,或是以图像解读图像等多样化方法,鼓励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兴趣和熟悉的知识进行跨领域的联系解读。以教材为基而不局限于教材,知道“标准答案”而以加入个人经验描述为心得呈现。注意纠正那种用“口号”替代个人经验的描述方法,即好的审美理解须用个人的语言、经验加以表述,才是“自己的”。

艺术作品本来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想象性创作,作品鉴赏的“再创作”也需要从观者维度赋予作品新的意味阐发。中国美学尚“诗无达诂”,典型体现了这种审美经验多样化特点。作品鉴赏力评价,定位在“标准话语”与“个人叙述”的关系中显现作品鉴赏者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达力。这种想象和理解一定是在理解了“标准”之后的个人鉴赏体验发生,既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答案记忆,也不是没有关联体验、分析根据的口号式阐发。

关键词:孔新苗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